什么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分为Ⅰ型和Ⅱ型,病因有生理性(多为病理性)、心肌病变、传导系统退行性变、药物作用等,心电图表现分别为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伴P波后脱落QRS波群、Ⅱ型P-R间期固定伴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心悸、头晕等,诊断靠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情况需注意。
一、定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中的一种,指的是心房激动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部分延迟或中断的现象,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分为Ⅰ型(文氏型或莫氏Ⅰ型)和Ⅱ型(莫氏Ⅱ型)。
二、病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可能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多由病理性因素引起。
病理性因素
心肌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肌的病变会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可影响房室结等传导组织的电活动,从而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传导系统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也可能导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心脏传导,引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心电图表现
Ⅰ型(文氏型):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
Ⅱ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
四、临床表现
无症状:部分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Ⅰ型且心室率不太慢的患者,可能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心电图时发现。
症状表现:当心室率较慢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例如,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更容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率显著减慢,从而出现上述较明显的症状。
五、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依据,通过常规心电图记录可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及心电图特征。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间歇性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Holter检查可以更长时间地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六、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发疾病,如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心肌炎的炎症等。
对症支持治疗
Ⅰ型且心室率不太慢者:一般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Ⅱ型或心室率较慢伴有症状者:可能需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以提高心室率,缓解症状。
七、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更易出现心室率过慢相关的症状,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心电图及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人群:儿童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或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对于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等治疗的情况,要综合评估其必要性和风险。
女性人群:女性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治疗和监测上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需关注其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情况下的心脏负担变化,妊娠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对于已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要加强孕期的心脏监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心脏传导阻滞的病情进展。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情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