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什么
右心衰竭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两方面。症状有程度较轻但严重时也明显的呼吸困难、胃肠道淤血导致的食欲不振等症状、颈静脉搏动增强等颈静脉征、肝大与压痛、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体征有右心室扩大致三尖瓣反流性杂音、发绀、胸腔积液、腹水等
1.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程度较左心衰竭时相对较轻,但严重右心衰竭时也可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影响肺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在活动后呼吸困难往往会加重,休息时可缓解,其机制与右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机体缺氧加重有关,尤其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本身就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表现会更明显。
胃肠道症状:由于胃肠道及肝脏淤血,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例如肝脏淤血肿大时,会引起右上腹饱胀不适,这是因为肝脏淤血导致肝包膜被牵拉,刺激神经引起疼痛,同时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患者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出现上述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对于有长期肝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这些胃肠道症状更容易被忽视或误判。
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竭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更具特征性。颈静脉怒张是由于右心房压力升高,使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是指按压肿大的肝脏时,可见颈静脉怒张更明显,其发生机制是按压肝脏使回流至右心房的血液增加,但右心房不能有效地接收和排出血液,导致颈静脉内压力进一步升高,从而出现颈静脉怒张加剧的表现,对于老年人或有长期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颈静脉征的观察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检查方法来明确。
肝大与压痛:肝脏因淤血肿大,质地韧、有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竭可导致心源性肝硬化,此时肝脏可变硬、压痛更明显,且常伴有黄疸、腹水等表现。肝大是因为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肝脏淤血肿大,早期肝脏压痛多为肝脏淤血肿胀刺激包膜引起,而心源性肝硬化则是长期淤血导致的肝脏纤维化改变,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肝大与压痛的表现需要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水肿:右心衰竭时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呈对称性、凹陷性。起床活动者以足踝、胫骨前较为明显,长期卧床者以腰骶部显著。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体循环静脉压增高,使组织液回吸收减少,同时钠水潴留也是重要因素。水肿的程度可因右心衰竭的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的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需要仔细观察肢体及身体低垂部位的变化,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水肿的出现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右心衰竭时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淤血可导致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这是因为右心衰竭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少尿和肾功能改变,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更高,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2.体征方面:
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相应体征外,右心衰竭时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三尖瓣反流杂音多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较明显,其产生是由于右心室扩大导致三尖瓣环扩大,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血液反流所致,对于有基础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的患者,心脏体征的变化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其他体征:如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多见于口唇、甲床等部位,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血液氧含量降低,容易出现发绀表现;严重右心衰竭患者还可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胸腔积液多为双侧,也可单侧,以右侧多见,腹水则是由于腹腔脏器淤血、门静脉高压等多种因素导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