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办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的17岁儿童传染病,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等传播。应对措施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日常护理、饮食调整)、体温管理(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与缓解口腔疼痛)。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有免疫系统疾病或药物过敏史的患儿要特殊对待,生活不规律和户外活动少的患儿要改善生活方式。家长要密切监测病情,当出现体温持续不退等病情加重表现或高热超3天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一、疱疹性咽峡炎概述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常见于17岁儿童。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传播。
二、应对措施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应居家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
日常护理:注意口腔卫生,督促患儿勤洗手,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对于较小的患儿,家长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清洁口腔。
饮食调整:患病期间,患儿口腔内有疱疹和溃疡,会因疼痛而影响进食。此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过烫、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保持口腔和咽喉湿润。
2.体温管理
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低于38.5℃且精神状态较好时,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用湿毛巾敷患儿额头,每1520分钟更换一次;或使用退热贴,贴于额头、颈部大血管处等。也可以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但要注意避免擦拭胸部、腹部等部位,以免引起不适。
药物降温: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患儿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要注意,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热时,应及时就医,不建议自行使用退烧药;6个月以下婴儿避免使用布洛芬。
3.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情较重、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患儿,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
缓解口腔疼痛: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冰硼散等药物喷于口腔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进食情况等。由于婴幼儿吞咽功能不完善,喂食时要注意防止呛咳。此外,小于3个月的婴儿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儿童: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患病期间,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因口腔疼痛而哭闹、烦躁,影响休息和病情恢复。
2.特殊病史人群
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这类患儿抵抗力较弱,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在使用药物治疗前,应告知医生患儿的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3.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
生活不规律的患儿:平时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的患儿,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患病后恢复可能较慢。患病期间,要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以促进身体恢复。
户外活动少的患儿:户外活动少、缺乏锻炼的患儿,免疫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病情恢复后,可逐渐增加患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强体质,但在患病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
四、病情监测与就医指征
1.病情监测: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食欲、口腔疱疹和溃疡的变化情况等。如果患儿体温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哭闹不安、拒食、呼吸急促等,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
2.就医指征:当患儿出现高热持续超过3天、惊厥、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排除是否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脑炎、心肌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