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引起视网膜脱落的原因是什么
近视眼引起视网膜脱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眼轴变长致视网膜受牵拉等解剖学基础因素、玻璃体病变因素(液化后脱离、浓缩)、视网膜变性因素,还有年龄、生活方式(剧烈运动、用眼过度)、病史等相关因素,近视眼患者需定期眼底检查,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合理用眼来降低风险
一、近视眼导致视网膜脱落的解剖学基础因素
近视眼患者的眼轴通常会变长,这会使眼球的后部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正常眼球的视网膜是紧贴在眼球壁上的,而过长的眼轴会导致视网膜被牵拉。视网膜的周边部更容易受到这种牵拉影响,因为周边部的视网膜相对薄弱,随着眼轴变长,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力量作用于周边视网膜时,容易使周边视网膜出现变性区、裂孔等改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D)患者眼轴延长,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等改变使得视网膜受到的机械性牵拉增加,进而增加了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二、玻璃体病变因素
1.玻璃体液化与后脱离
近视眼患者中玻璃体液化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近视度数的增加,玻璃体逐渐发生液化,原本胶冻状的玻璃体变为液态。随后,玻璃体可能发生后脱离,即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在这个过程中,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力量会使视网膜出现撕裂等情况。当玻璃体后皮质牵拉视网膜时,若视网膜存在薄弱区,就容易形成裂孔,一旦裂孔形成,液化的玻璃体就可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近视眼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近视眼患者,且高度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相关的视网膜脱落风险更高。
2.玻璃体浓缩
部分近视眼患者还可能出现玻璃体浓缩的情况,浓缩的玻璃体纤维条索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也不容忽视。这些纤维条索会像绳索一样拉扯视网膜,使视网膜承受异常的张力,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视网膜出现变性、裂孔,最终引发视网膜脱落。
三、视网膜变性因素
近视眼患者由于眼轴变长等因素,视网膜会发生变性改变。常见的有格子样变性、蜗牛迹样变性等。格子样变性通常表现为视网膜上有边界清晰的、呈格子状的变性区,其内部的视网膜组织相对脆弱,容易出现裂孔。蜗牛迹样变性则是视网膜上出现一些类似蜗牛爬行痕迹的变性区域,这些变性区域的视网膜结构已经受到破坏,视网膜的完整性受损,在受到外力牵拉等因素时,更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例如,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很多近视眼患者的视网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性病变,这些病变是视网膜脱落的重要潜在因素。
四、其他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眼患者发生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也会增加。一方面,年龄增长会使玻璃体的变性程度加重,玻璃体后脱离等情况的发生率升高;另一方面,视网膜本身的退行性改变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使得视网膜更容易出现裂孔等病变。比如,老年近视眼患者相较于年轻近视眼患者,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更高。
2.生活方式因素
剧烈运动:近视眼患者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跳水等,眼球受到的震荡较大,容易加重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从而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因为剧烈运动时,眼球的快速运动和受到的外力冲击会使原本已经存在结构改变的视网膜承受更大的应力。
用眼过度:长期的用眼过度会进一步加重近视度数的发展,眼轴进一步变长,从而使视网膜受到的牵拉等影响更加明显,间接增加了视网膜脱落的可能性。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用眼习惯都属于用眼过度的范畴。
3.病史因素
有过眼外伤史的近视眼患者,眼外伤可能会直接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脱离等情况。另外,有过视网膜周边部病变治疗史的患者,如曾经进行过视网膜激光光凝等治疗,但如果治疗不彻底或病情复发,也容易再次引发视网膜脱落。例如,曾经因视网膜裂孔接受过激光治疗的近视眼患者,如果术后不注意保护眼睛,仍然可能出现视网膜再次脱离的情况。
总之,近视眼引起视网膜脱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解剖学基础的眼轴变长、玻璃体病变、视网膜变性等内在因素,以及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外在相关因素。近视眼患者需要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视网膜的病变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合理用眼,保护好眼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