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底病
眼底病是发生在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乳头等眼底部位的一系列疾病统称,常见类型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炎等,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症状,可通过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眼部外伤、定期眼部检查,治疗则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一、眼底病的定义
眼底病是发生在眼底部位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眼底主要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乳头等结构,眼底病就是这些部位出现病变的一类疾病。
二、常见眼底病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视网膜疾病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多发生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由于高血糖状态长期影响,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病变。高血糖会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病变。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概率较高,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和男性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患病。
2.视网膜脱离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高度近视、眼外伤等。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视网膜相对变薄,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可能直接造成视网膜的撕裂等损伤从而引发脱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高度近视人群相对更易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等,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脉络膜疾病
1.脉络膜新生血管
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脉络膜血管发生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影响黄斑区的正常功能,导致视力下降等问题,女性和男性在该疾病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
(三)视神经乳头疾病
1.视神经炎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等可能引发视神经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也常合并视神经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发病年龄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视神经炎在女性中的发病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不过总体差异不突出。
三、眼底病的常见症状
1.视力下降
无论是哪种眼底病,很多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比如视网膜脱离时,患者可能突然发现某只眼睛的视力急剧下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会逐渐下降等。
2.视物变形
当黄斑区出现病变时,如黄斑水肿、黄斑变性等,患者可能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变形,比如直线变成弯曲的等。
3.视野缺损
某些眼底病会导致视野出现异常,例如视网膜脱离可能会使患者的视野范围缩小,出现某一区域看不到东西的情况。
四、眼底病的检查方法
1.眼底镜检查
直接观察眼底的视网膜、视神经乳头、脉络膜等结构的形态、颜色等情况,能够发现一些明显的病变,如视网膜的出血、渗出等。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对于检测黄斑区的病变,如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发现很细微的结构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通过向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等造影剂,然后观察眼底血管在荧光素循环中的形态和荧光素渗漏等情况,对于诊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等有重要价值,能发现早期的血管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的微血管瘤等情况。
五、眼底病的防治要点
(一)预防方面
1.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水平。例如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减少对眼底血管的损害。
2.避免眼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尤其是从事一些高危职业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要做好眼部防护措施,减少视网膜脱离等因外伤导致的眼底病发生风险。
3.定期眼部检查
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高度近视患者、有家族眼底病病史的人群等,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及时进行干预。
(二)治疗方面
一旦发现眼底病,应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需要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等;对于视网膜脱离则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不同的眼底病有其对应的规范治疗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