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怎样分级
Killip分级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程度,分为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但肺毛细血管楔压可升高)、Ⅱ级(有心力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等)、Ⅲ级(严重心力衰竭,出现急性肺水肿,肺部啰音>50%肺野)、Ⅳ级(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mmHg等);Forrester分级根据心排血量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分为Ⅰ级(心排血量正常、肺毛细血管楔压正常)、Ⅱ级(心排血量正常、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Ⅲ级(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正常)、Ⅳ级(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不同分级的患者有不同病情特点及相应治疗监测要点
一、Killip分级
1.Ⅰ级
无心力衰竭征象,但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可升高,病死率低。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功能代偿较好,临床上听不到肺部啰音,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但X线胸片可发现肺淤血表现。此分级适用于所有年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引起的心力衰竭,对于年轻、无基础心肺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处于Ⅰ级,说明心脏泵血功能受影响相对较轻,但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病情可能会进展。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肺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即使处于Ⅰ级,也需要更严格的监护,防止病情恶化。
2.Ⅱ级
有心力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可出现第三心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该分级下的患者,年龄较大、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病情相对更重。因为这些患者本身心功能基础较差,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心力衰竭后,心脏的代偿能力有限。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同时注意患者的活动耐力,避免患者过度劳累,以减少心脏负荷。
3.Ⅲ级
严重心力衰竭,出现急性肺水肿,肺部啰音>50%肺野。此级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缓解肺水肿。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应对急性肺水肿的能力较弱,需要更积极地进行氧疗、利尿等治疗。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利尿剂等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
4.Ⅳ级
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mmHg,尿少<20ml/h,皮肤湿冷,发绀,呼吸加速,脉率>100次/分。该分级的患者病情最为危重,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如肾功能、肝功能等,因为心源性休克会导致多脏器灌注不足,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竭。
二、Forrester分级
1.Ⅰ级
心排血量正常(CI≥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正常(PCWP≤18mmHg)。此分级在各年龄人群中均可能出现,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出现Ⅰ级Forrester分级提示其心脏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仍能维持相对较好的状态,但仍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脏功能恶化风险。年轻患者若出现Ⅰ级Forrester分级,在密切监测的同时,要注意其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心脏负荷的行为。
2.Ⅱ级
心排血量正常(CI≥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PCWP>18mmHg)。该分级的患者存在肺淤血情况,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关注肺淤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淤血会加重其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如使用利尿剂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液体入量,避免过多液体摄入加重肺淤血。
3.Ⅲ级
心排血量降低(CI<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正常(PCWP≤18mmHg)。此分级的患者心输出量不足,但肺淤血不明显。对于年轻患者,若出现这种情况,要考虑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但肺循环未明显淤血的情况,需要积极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力。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等,心输出量降低可能会导致外周组织灌注不足,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如尿量、肢体温度等。
4.Ⅳ级
心排血量降低(CI<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PCWP>18mmHg)。该分级的患者既存在心输出量不足,又有肺淤血,病情最为严重。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立即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改善心功能、减轻肺淤血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各脏器功能衰退,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