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黄疸是一种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三种类型,其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发黄,尿液、粪便颜色变浅,以及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休息和用药,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孕妇和老年人需特别关注。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情况下,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会经过肝脏转化,随胆汁一起排泄。当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受阻时,都会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
黄疸的分类
1.溶血性黄疸
病因: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黄疸。
症状:皮肤呈浅柠檬色,不伴瘙痒;常伴有贫血、脾大、网织红细胞增多等。
2.肝细胞性黄疸
病因:由于肝细胞病变,致使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黄疸。
症状: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黄色,可有皮肤瘙痒;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
3.梗阻性黄疸
病因:由于胆道梗阻,胆汁排泄受阻而引起的黄疸。
症状:皮肤呈暗黄色或绿褐色,伴有皮肤瘙痒、陶土样便、浓茶样尿等症状。
黄疸的症状和诊断
1.症状:
皮肤、黏膜发黄:这是黄疸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先从巩膜开始,逐渐波及皮肤。
尿液颜色加深:由于胆红素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尿液颜色会加深,呈浓茶色。
粪便颜色变浅:由于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导致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2.诊断: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肝炎、胆道疾病、溶血性疾病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皮肤、巩膜、肝脏、脾脏等部位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胆红素、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确定黄疸的类型和病因。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磁共振等检查,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胆道等部位的情况。
黄疸的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引起黄疸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需要停用可疑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对症治疗:
退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茵栀黄等)、静脉输注药物(如前列地尔、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和光照治疗(胆红素经光照后可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
止痒治疗:对于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抗组胺药物等进行止痒治疗。
其他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保肝、降酶、补充维生素等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梗阻性黄疸,需要进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如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等。
黄疸的预防
1.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某些化学毒物、药物等,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3.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溶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避免病情进展导致黄疸。
4.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黄疸。
黄疸的注意事项
1.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2.休息: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3.用药: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随访:黄疸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胆红素、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黄疸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但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应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黄疸,这可能是由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疾病引起的。如果黄疸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治疗;如果症状较重,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肝脏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黄疸。因此,老年人在出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结语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果出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有毒物质、积极治疗原发病等,以预防黄疸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