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嗳气和呃逆有什么区别
嗳气与呃逆在定义、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及现代医学机制上存在差异。嗳气是胃中气体上逆发声,与脾胃失调等相关,现代医学与胃肠动力等有关;呃逆是膈肌不自主收缩发声,中医因多种病因致胃气上逆动膈,现代医学由多种因素刺激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引发,各年龄、性别均有发生且与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关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差异
1.嗳气:是胃中气体上逆至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中医认为多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比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等)、情志不遂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气上逆则发为嗳气。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常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情况有关,患者自觉有气体从胃经食管向口内排出,可伴有酸腐气味等表现,发作相对较有规律性,多因进食特定食物或状态改变诱发。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若饮食不规律,比如过度进食零食等,也可能出现嗳气情况;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脾胃功能衰退出现嗳气。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发生概率有别,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不管男女,发生嗳气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有胃部基础疾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胃炎等,嗳气更易频繁出现。
2.呃逆: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中医多认为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过热食物等)、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现代医学中,呃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胸腹部病变等刺激膈肌导致,表现为喉间频频呃呃作响,声短而频,难以自制。
年龄方面: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新生儿如果护理不当,比如吃奶过快等可能引发呃逆;老年人呃逆需警惕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因为其身体机能衰退,发生呃逆后更要关注潜在疾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突然受寒冷刺激等可能诱发呃逆,有脑部疾病、胸腹腔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呃逆情况。
二、中医病机差异
1.嗳气: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食积胃脘,胃气上逆;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使胃气上逆;亦有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造成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发为嗳气。例如《景岳全书·呃逆》中虽主要论述呃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脾胃相关病机与嗳气等胃气上逆情况的关联,脾胃功能正常则气机顺畅,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易出现胃气上逆的嗳气表现。
不同年龄人群,小儿多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老年人则多因脾胃正气渐衰而发病;情志方面,不同性别虽无本质差异,但生活方式导致的情志变化对各年龄段影响不同,有基础病史者因疾病困扰更易出现情志不舒进而影响脾胃引发嗳气。
2.呃逆:中医病机包括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寒凝中焦,胃失和降,上逆动膈;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燥热内盛,腑气不通,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情志不和,恼怒伤肝,气机郁滞,横逆犯胃,逆气上冲动膈;以及正气亏虚,年高体弱,或重病久病之后,中气衰败,胃失和降,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胃失和降,气逆动膈等。像《证治汇补·呃逆》中对呃逆的病机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涵盖了多种病因导致的胃失和降动膈而发呃逆的情况。
年龄上,小儿呃逆多与乳食、受凉等有关,老年人呃逆需考虑正气亏虚等因素;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情志刺激对各年龄段呃逆均有影响,有脑部、胸腹腔疾病病史者更易因原发病导致呃逆发生。
三、现代医学机制差异
1.嗳气:现代医学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异常有关,比如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胃内气体增多,引起嗳气;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胃食管反流病时胃酸等反流刺激食管,也可反射性引起胃的逆蠕动导致嗳气。
年龄方面,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饮食不规律等易致胃肠动力异常引发嗳气;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更易出现胃排空延迟等情况导致嗳气。性别无特殊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可影响胃肠功能增加嗳气发生几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等人群嗳气更易反复。
2.呃逆:现代医学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刺激了膈肌及膈神经、迷走神经等相关神经传导通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可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调节,导致呃逆;周围神经病变,如胸锁乳突肌手术、纵隔肿瘤等刺激膈神经可引起呃逆;胸腹部病变,如胸膜炎、心包炎、胃炎、胃溃疡等刺激膈肌或相关神经也可引发呃逆。
年龄上,新生儿呃逆可能与神经调节不完善、吃奶等刺激有关,老年人呃逆需排查中枢神经系统、胸腹腔等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引发呃逆,有脑部、胸腹腔疾病病史者因原发病灶刺激更易出现呃逆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