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回事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特殊类型疾病,主要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等。其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粪口、呼吸道等途径传播,17岁儿童易感,夏秋季高发且常在托幼机构等场所小范围暴发。病因是肠道病毒进入人体繁殖引发病毒血症致全身病变,咽峡部病变出现疱疹和溃疡。临床表现有潜伏期24天,发热、咽痛等,口腔黏膜有疱疹、溃疡,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可辅助。治疗为自限性疾病,主要对症处理,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辅助治疗。预防措施有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患病后各有注意事项。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和本质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等。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会通过他们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
2.传播途径: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比如儿童在幼儿园中,通过共用玩具、餐具等方式很容易造成病毒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17岁儿童为高发人群。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病毒侵袭。
4.流行特征: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常在托幼机构、学校等场所出现小范围暴发。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咽部和肠道淋巴组织内繁殖,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进而播散至全身各个器官,引起病变。当病毒在咽峡部大量繁殖时,就会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和溃疡。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1.总体表现: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少数患者体温超过39℃,可伴有头痛、咽痛、肌痛等。
2.典型症状: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3.特殊人群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症状。年龄稍大的儿童则可能会诉说咽痛、头痛等不适。
五、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夏秋季发病、儿童多见等流行病学特点,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略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病毒学检查可从咽拭子、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肠道病毒,或检测到病毒核酸。
六、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目前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2.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可用淡盐水漱口;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药物治疗:当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患儿不舒适和情绪不佳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儿童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对于口腔疼痛明显者,可酌情使喷喉药物以缓解疼痛。
4.中医治疗:一些中药也可用于辅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儿情况辨证论治。
七、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
1.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2.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和工作、学习场所的清洁,勤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4.增强免疫力: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八、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患病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若孩子出现哭闹不止、拒食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在患病期间要注意安抚孩子情绪,避免因烦躁不安加重病情。
2.孕妇:孕妇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除了要积极治疗外,还要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由于孕期用药受限,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正在接受化疗等人群,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预防,一旦患病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