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怎么办
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识别症状后停止活动、拨打急救电话,现场可进行心肺复苏、准备并使用药物等急救措施,医院会经急诊评估检查、再灌注治疗(溶栓或介入)、药物治疗等救治,康复与后续管理包括住院期间活动、饮食管理及出院后药物坚持、定期复查、生活方式调整,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立即就医
1.识别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症状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伴有胸闷、心悸、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需高度警惕。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尽早得到救治。
2.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采取半卧位以改善呼吸状况,但要避免增加心脏负担的过度体位改变。
二、现场急救措施
1.心肺复苏准备: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照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约5-6厘米,频率至少100次/分钟。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
2.药物准备与使用: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过程中,若有硝酸甘油等药物,可遵医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状况,但要注意患者血压情况,若血压过低则不宜使用。
三、医院救治流程
1.急诊评估与检查
心电图检查:到达医院后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发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梗死表现,有助于快速明确诊断。
血液检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这些指标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及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2.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适合溶栓的患者,可给予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但溶栓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金标准,对于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植入支架,开通闭塞的血管,使心肌及时得到血供。介入治疗具有再通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
3.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维持血液的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复发风险。
改善心肌重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康复与后续管理
1.住院期间康复
活动管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进行康复活动,如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立、行走等。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以不引起不适为度。
饮食管理: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用力增加心脏负担。
2.出院后管理
药物坚持: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坚持服用抗血小板、降脂、改善心肌重构等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了解病情恢复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出院后1-2周复查一次,后续可根据情况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血压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药物调整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女性患者: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有所不同,更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加强女性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普及,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在康复期间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女性患者可能因疾病对身体形象、家庭角色等产生担忧,需给予心理支持。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糖控制尤为重要,要严格监测血糖,在饮食和运动管理基础上合理调整降糖药物,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加重心肌缺血等情况。
儿童相关特殊情况:儿童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需高度重视。儿童患者的治疗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上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给予心理安抚,家长要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对患儿的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