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标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基础疾病诊断标准,包括基础疾病史、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及辅助检查表现;治疗标准分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急性加重期需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心力衰竭,缓解期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包括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各有不同治疗及观察要点
一、诊断标准
(一)基础疾病诊断
有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此类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相对多见,疾病呈慢性进展过程。
(二)右心功能不全表现诊断
1.症状:出现气促加重、乏力、心悸等表现,活动耐力明显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胀、食欲缺乏等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的症状。
2.体征:可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等右心室扩大的体征,下肢水肿是右心功能不全较典型的体征,开始多见于踝部,下午明显,休息后可消退,重者可蔓延至全身。
(三)辅助检查诊断
1.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改变,如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RV?+SV?≥1.05mV及肺型P波等。
2.X线检查:除原有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右下肺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征等。
3.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定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高压指标等,可诊断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
二、治疗标准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1.控制感染: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如存在细菌感染证据时,常选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有基础肺部疾病反复感染者,可适当延长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感染是诱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能控制病情进展。
2.改善呼吸功能:通畅呼吸道,可给予祛痰、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等药物,必要时可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呼吸功能障碍会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进而加重心脏负担。
3.控制心力衰竭:一般患者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不需要常规使用利尿药、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扩张药。但对经上述治疗无效或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药(如呋塞米等)、正性肌力药(如毛花苷丙等)或血管扩张药(如硝酸酯类等)。利尿药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血钾等电解质水平;正性肌力药用于右心衰竭为主且无明显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血管扩张药需谨慎使用,防止血压下降过多。
(二)缓解期治疗
1.基础疾病治疗:积极防治原发病的诱因,如避免感染、戒烟等,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规范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维持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基础疾病的长期稳定控制是减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关键,吸烟会加重肺部炎症,导致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因此戒烟对这类患者尤为重要。
2.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感染发生,从而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频率,体育锻炼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下降,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在使用利尿药时,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定期复查电解质;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储备较差。同时,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要更频繁。
(二)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对少见,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引起,在治疗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在呼吸支持治疗方面,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和参数;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的儿童患者,使用正性肌力药等需严格按照儿童的剂量计算方法,密切观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关怀。
(三)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患者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母体的安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呼吸支持治疗时,要考虑到妊娠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通气支持对胎儿的影响;心力衰竭治疗时使用的药物也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体的利弊,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心率、血压、胎儿胎心等指标,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