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主要是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致传导系统形成受影响;获得性因素有心脏疾病相关(如心肌炎症、冠心病、心肌病)、药物及毒素影响、手术相关因素、其他全身性疾病相关(如电解质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各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房室传导。
一、先天性因素
(一)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的传导系统形成受到影响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先天性原因。例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干扰心脏传导系统相关细胞的分化、迁移等过程,使得房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通道发育不健全,从而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在胎儿超声检查中可能会有一些早期的迹象被发现,但具体的基因关联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遗传学研究来明确,而且不同的基因异常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和表现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问题。
二、获得性因素
(一)心脏疾病相关
1.心肌炎症
病毒性心肌炎是较为常见的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之一。例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心肌后,会引起心肌的炎性病变,炎症累及到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时,会影响电信号在房室之间的正常传导。研究表明,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炎症导致心肌细胞受损、水肿,进而影响传导系统的功能,使得心房的电信号无法正常下传至心室。
其他感染性心肌炎,如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感染可引起白喉性心肌炎)等,也可能因为炎症对心脏传导系统的破坏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当病变累及到房室结动脉等供应房室结区域的血管时,会影响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使得房室结的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梗死部位累及房室结相关区域,就有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情况,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的心肌缺血、梗死的证据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
3.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可波及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障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时,可能会压迫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结构,影响电信号传导,从而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例如,一些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也较为多样,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药物及毒素影响
1.某些药物
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如果使用不当或患者对药物敏感,可能会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另外,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肌及传导系统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引发房室传导阻滞相关问题,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干扰离子通道功能等有关,不同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有所差异,但都会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2.毒素接触
如某些植物毒素、重金属毒素等接触人体后,可能会损害心脏组织,影响房室传导。例如,长时间接触汞等重金属毒素,可能会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功能,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多与特定的职业暴露或意外接触等情况相关。
(三)手术相关因素
1.心脏外科手术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等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操作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损伤房室结、希氏束等传导系统结构。例如,在矫正先天性心脏病时,对心脏内部结构的操作可能会波及传导系统,导致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手术中的机械刺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都可能是引发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而且不同的心脏手术类型其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有所不同,需要手术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尽量精细操作以减少对传导系统的损伤。
(四)其他全身性疾病相关
1.电解质紊乱
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都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例如,高钾血症时,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会抑制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影响房室结等部位的电信号传导,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可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也会干扰房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引发传导阻滞相关问题。这种电解质紊乱通常与患者的基础疾病、饮食状况或某些治疗过程等有关,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出现高钾血症,而长期应用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导致低钾血症。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脏,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心脏组织,包括传导系统。自身抗体可能会导致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损伤,从而影响房室传导,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类患者除了心脏表现外,往往还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典型症状,如皮疹、关节疼痛等,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