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怎么回事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细菌毒素介导、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综合征,病因包括金葡菌(皮肤破损等时易侵入产毒)和A群链球菌(经皮肤伤口等侵入产致热外毒素),发病机制是超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致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高热、乏力、头痛)、皮肤表现(弥漫性红斑、恢复期脱屑)、器官功能受累表现(低血压、胃肠道等症状及多器官受累)。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炎症标志物等)。治疗包括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维持循环、器官功能支持、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女性月经期用卫生棉条要注意,有基础疾病人群易发病需积极治基础病防感染。
一、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定义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是一种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potentially危及生命的综合征。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产生的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或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C(SPEC)等超抗原介导,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方面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定植于人体皮肤、鼻腔等部位,当局部皮肤有破损(如手术切口、烧伤创面、月经期使用卫生棉条等情况)时,细菌容易侵入并产生毒素。例如,在月经期使用卫生棉条时间过长,会创造一个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的局部环境,从而引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A群链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人体,产生相关致热外毒素,启动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细菌产生的超抗原能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淋巴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低血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通常会出现突然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9℃以上。
乏力:感觉全身疲倦、虚弱,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头痛:头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为胀痛、跳痛等。
皮肤表现
弥漫性红斑:发病1-2天内可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类似太阳晒伤的表现,压之褪色。
恢复期脱屑:发病1-2周后,皮肤会出现脱屑现象,常见于手掌、足底等部位。
器官功能受累表现
低血压: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休克,表现为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肝脏受累: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肾脏受累: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出现的高热、弥漫性红斑、脱屑、多器官功能受累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细菌学检查:可从患者的血液、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等标本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群链球菌。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或致热外毒素C等的抗体,但血清学检查不是确诊的必需依据,主要用于辅助诊断。
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明显升高,反映体内存在强烈的炎症反应。
五、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对A群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支持治疗
维持循环稳定: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可使用晶体液、胶体液等,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肾功能不全,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出现呼吸衰竭时,可给予机械通气等支持。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的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和调整酸碱平衡。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在护理方面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由于儿童对液体丢失等情况耐受性较差,要注意及时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女性:月经期女性使用卫生棉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产品,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卫生棉条,以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繁殖产生毒素引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如果在月经期出现高热、红斑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皮肤疾病(如烧伤、皮肤溃疡等)的人群,本身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这类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皮肤等部位的清洁卫生,若出现皮肤破损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防止细菌侵入引发严重感染。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症状,要尽早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