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不同孕妇发病风险不同,主要判断指标有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等)、蛋白尿情况,还有水肿、自觉症状等伴随表现,诊断需定期产检监测、多时段测血压并与其他情况鉴别,高龄、有基础疾病、低龄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准确诊断以保障母婴健康。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以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胎盘浅着床、氧化应激、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孕前基础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的孕妇发病风险有所不同,比如高龄孕妇、孕前有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以及存在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主要判断指标及表现
1.血压指标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这是判断妊娠高血压的重要血压标准。孕妇在未怀孕时血压正常,但在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同时尿蛋白阴性,即为妊娠期高血压。若在血压升高的基础上伴有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随机尿蛋白≥+),则可能为子痫前期。子痫前期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抽搐(子痫)等表现。对于有慢性高血压病史的孕妇,妊娠前已确诊高血压,妊娠后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者妊娠前血压正常,妊娠后首次出现高血压且产后持续存在,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合并妊娠高血压相关情况。
2.蛋白尿情况: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或随机尿蛋白检测来判断。子痫前期患者尿蛋白的出现反映了肾脏等脏器受到影响,尿蛋白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3-3.0g之间属于轻度子痫前期范围,≥3.0g则为重度子痫前期等情况。
3.其他伴随症状
水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多从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可表现为凹陷性水肿,但水肿不是诊断妊娠高血压的必备指标,有些轻度妊娠高血压患者可能没有明显水肿。
自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上腹部不适等自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病情可能在进展,需要密切关注。比如出现剧烈头痛可能意味着血压控制不佳,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三、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
1.定期产检监测:孕妇在妊娠期应按照规范进行定期产检,每次产检都要测量血压、检查尿蛋白等项目。一般从妊娠早期开始就要关注血压情况,尤其是有妊娠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孕妇,更要增加产检频率,如每2周甚至每周产检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和尿蛋白的异常变化。
2.多时段测量血压:由于血压在一天中可能会有波动,所以需要非同日多次测量血压来确诊。如果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同时结合尿蛋白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对于一些血压轻度升高的孕妇,要连续监测血压变化,观察是否有进一步升高及其他指标异常的情况。
3.与其他情况鉴别:需要与慢性肾炎合并妊娠、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等情况进行鉴别。慢性肾炎合并妊娠的患者往往有肾炎病史,除了血压升高、尿蛋白阳性外,可能还会有肾功能异常等其他表现;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的孕妇,妊娠前就有高血压病史,妊娠后血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波动,但一般尿蛋白出现相对较晚或程度相对较轻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既往检查结果以及进一步的相关检查来进行准确鉴别。
四、对特殊人群的提示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本身妊娠风险较高,发生妊娠高血压的几率相对增加。这类孕妇在孕期要更加严格地遵循产检计划,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和尿蛋白情况,一旦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尿蛋白阳性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高龄孕妇发生严重妊娠高血压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子痫等,可能会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需要更谨慎地监测和管理。
2.有基础疾病孕妇:对于孕前有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在妊娠期发生妊娠高血压相关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这类孕妇需要在孕前就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孕期管理方案,孕期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尿蛋白以及相关脏器功能,如肾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如不合理的饮食、过度劳累等,以保障母婴安全。
3.低龄孕妇:虽然低龄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的几率相对相对较低龄稍高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也不能忽视。低龄孕妇在孕期同样要按照规范进行产检,关注自身血压变化,由于低龄孕妇身体各方面处于相对活跃但可能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的状态,所以也需要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孕期健康。
总之,判断妊娠高血压需要综合考虑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以及孕妇的病史、症状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规范的产检和专业的医疗评估来准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治疗措施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