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合并心脏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心脏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原有及妊娠诱发的,病因有先天性、风湿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等,对妊娠和分娩有影响,诊断需病史采集、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预防与管理包括孕前咨询、孕期及分娩产褥期管理,需多学科综合管理以保障母婴健康
一、病因及分类
1.先天性心脏病
是妊娠合并心脏病较为常见的类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其发生与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结构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接触某些致畸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等)、感染病毒(如风疹病毒等)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对妊娠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病变较轻、心功能代偿良好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妊娠风险相对较低;而病变较重、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妊娠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2.风湿性心脏病
多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引起,以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妊娠期间,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因素,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恶化。例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妊娠后,左心房压力进一步升高,可能导致肺淤血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的情况;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妊娠时,心脏的前向血流和反流情况会发生变化,影响心脏功能。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是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心脏病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同时,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20周以后,患者除了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外,还会出现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二、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
1.对妊娠的影响
心功能代偿良好的患者,妊娠过程可能相对顺利,但仍需密切监测。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妊娠可能会增加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等风险。例如,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患者,妊娠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较高,而心力衰竭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胎儿的氧供和营养供应,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
2.对分娩的影响
分娩期是孕妇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之一。在第一产程,子宫收缩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第二产程,产妇用力屏气,不仅增加周围循环阻力,还使腹压增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子宫迅速缩小,回心血量急剧减少,而胎盘循环停止,又会导致回心血量增加,这些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都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对于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也很关键,心功能良好、病情稳定的产妇可考虑阴道分娩,但需缩短第二产程;心功能较差、病情不稳定的产妇可能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包括心脏病的类型、治疗情况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曾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以及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等。同时,了解妊娠前的心功能情况,以便评估妊娠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后的风险。
2.症状与体征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呼吸困难等表现,在活动后或夜间平卧时可能加重。体征上,可发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异常,例如听诊可闻及心脏瓣膜区的病理性杂音,或者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的厚度、心腔的大小、瓣膜的病变情况以及心功能指标(如射血分数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评估心脏的整体功能和各瓣膜的情况,对于判断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防与管理
1.孕前咨询
对于有心脏病史的女性,计划妊娠前应进行详细的评估。由心内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对患者的心功能、心脏病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患者是否能够耐受妊娠。例如,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一般可以耐受妊娠,但需要加强孕期监测;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患者,妊娠风险较大,可能需要建议采取避孕措施或进行绝育手术等。
2.孕期管理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情况。包括监测孕妇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限制钠盐摄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给予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来改善心功能,但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分娩期及产褥期管理
分娩期应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并在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心功能状态。例如,在第一产程中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和心脏负担;第二产程中避免产妇用力过度,可采用助产等方式缩短第二产程;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等情况,同时继续监测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产褥期也要注意休息和预防感染等。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妊娠相关疾病,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心内科、妇产科等)进行综合管理,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