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区别是什么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心电图发作时可有ST段压低等改变,血液心肌坏死标记物一般正常或轻微升高,治疗目的是改善供血等,可药物、介入等治疗;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缺血致心肌坏死,疼痛更剧烈持久,心电图有特征性动态改变,肌钙蛋白等升高,治疗需恢复心肌灌注,再灌注治疗等,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个体因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求,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使相应心肌区域血流中断,发生心肌坏死。
二、症状表现
心绞痛: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疼痛发作常有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不同个体症状可能有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胸闷等不典型症状。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相对更易发生心绞痛,但年轻人若有冠状动脉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女性在绝经期后心绞痛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而增加心绞痛发病几率;有冠心病家族病史者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多为压榨性剧痛或撕裂样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全身症状。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年龄越大,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越高,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病史方面,有冠心病病史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但发作过后可恢复正常。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基础心电图可能有差异,但发作时的动态变化是诊断心绞痛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年轻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基础心电图多正常,发作心绞痛时ST段压低等改变更明显;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的心电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需仔细对比前后心电图变化。
心肌梗死: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急性期可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随着病情进展,ST段逐渐回落,T波可逐渐恢复或呈现其他演变。不同阶段的心电图表现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改变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男性不同,也需注意鉴别。
四、实验室检查
心绞痛:血液中心肌坏死标记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微升高。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发作心绞痛时,需密切监测心肌坏死标记物变化,以排除心肌梗死可能。女性患者在诊断心绞痛时,同样要关注这些标记物情况,因为某些特殊情况可能导致标记物有不典型变化。
心肌梗死:肌钙蛋白升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会升高,其动态变化对于判断梗死范围及预后有意义。不同年龄层、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心肌梗死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关键实验室依据。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心肌梗死时标记物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可能与年轻患者有差异,但只要出现特征性升高,结合临床症状等即可诊断。
五、治疗原则
心绞痛: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药物时需谨慎;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如避免在经期等特殊时期使用可能影响内分泌的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
心肌梗死: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再灌注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再灌注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和多学科协作;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激素水平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心理关怀,因为女性在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可能对康复有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