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是心肌细胞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常见因素有感染、自身免疫、中毒、缺血缺氧、代谢病等,表现为症状(心悸、胸闷、气短等)和体征(心率异常、心音改变、心脏扩大等),诊断靠实验室(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测)和影像学(心电图、心脏超声、核素心肌显像)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心肌保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心肌损害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心肌损害的定义
心肌损害是指心肌细胞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心肌细胞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础,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常见引发心肌损害的因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例,病毒可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心肌损害。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且病毒易侵袭心肌有关。
2.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累及心肌,引发心肌损害,如白喉杆菌感染可产生白喉毒素,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心肌组织,导致心肌损害。这类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心肌损害往往是慢性过程,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
(三)中毒因素
1.药物中毒:某些化疗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可能对心肌有损害作用。例如,一些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
2.毒物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引起心肌损害,出现酒精性心肌病等情况。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心肌损害的风险明显增加。
(四)其他因素
1.缺血缺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造成心肌损害,引发冠心病相关的心肌病变。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损害的风险。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随着病程延长,发生心肌损害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三、心肌损害的表现
(一)症状方面
1.心悸:患者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可快可慢或节律不齐。
2.胸闷:胸部有压迫感、憋闷感,活动后可能加重。
3.气短:活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就出现呼吸急促,严重时休息状态下也可感到气短。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玩耍时比同龄儿童更容易疲劳、呼吸加快等。
(二)体征方面
1.心率异常:可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等情况。
2.心音改变:心音可能减弱等异常改变。
3.心脏扩大:严重的心肌损害可能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心脏扩大。
四、心肌损害的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谱检测: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等。心肌细胞受损时,这些心肌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心肌酶水平升高。例如,CK-MB在心肌梗死等心肌损害时升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2.肌钙蛋白检测: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心肌损害较为特异的指标,心肌细胞受损后,肌钙蛋白会迅速释放入血,且在血液中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对心肌损害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
(二)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损害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如ST-T改变、心律失常等。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
2.心脏超声检查: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心脏各腔室的大小等。通过心脏超声可以发现心肌肥厚、心肌运动减弱等心肌损害的表现,对于评估心脏功能也有重要价值,如射血分数等指标的测定。
3.核素心肌显像: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等,可检测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帮助判断心肌是否存在缺血、坏死等损害情况。
五、心肌损害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因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害,可根据病毒类型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则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调节自身免疫反应,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心肌的损害。
3.中毒因素:停止接触毒物或药物,对于药物中毒可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等。
4.缺血缺氧:对于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情况,可通过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治疗,如使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等。
5.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轻高血糖对心肌的损害。
(二)心肌保护治疗
使用一些能够保护心肌细胞的药物等,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等。例如,一些抗氧化剂等可能有助于减轻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六、特殊人群心肌损害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肌损害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因素关系密切,如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童发生心肌损害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支持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肌损害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来促进心肌的修复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心肌损害多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等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心肌损害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老年人发生心肌损害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护理,如保持安静休息、监测心功能变化等,并且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脂等,以减少心肌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心肌损害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等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果妊娠期女性发生心肌损害,要综合考虑母体和胎儿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感染因素导致的心肌损害,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确保妊娠期女性心肌损害的治疗在保障母体健康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