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在感染早期体温≥38℃时发生的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小儿。病因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遗传及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分单纯性和复杂性,前者常见,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一般不超15分钟,一次病程常发作一次;后者发作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可多次发作。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上发作时先保持呼吸道通畅,超5分钟送医并药物止惊,同时针对病因治疗,有高危因素者预防复发。多数预后良好,6岁后少见发作,复杂性有一定癫痫发展率。预防可通过加强护理、控制体温、预防感染。特殊人群如低龄、有家族史及既往病史儿童需格外注意相关护理与预防措施。
一、小儿高热惊厥的定义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8℃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于6个月至5岁小儿,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患病率约为2%5%。
二、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
1.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对体温的调控能力较弱。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感染,体温快速上升时,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出现异常放电,从而诱发惊厥。
2.遗传因素:部分小儿高热惊厥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高热惊厥或癫痫病史,孩子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会相对增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稳定性,使得患儿在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发作。
3.感染因素:多数高热惊厥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上呼吸道、胃肠道等。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产生的毒素及其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刺激神经系统,导致惊厥发生。
三、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1.单纯性高热惊厥:最为常见,多在体温骤升期发作。发作形式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即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抖动,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患儿意识很快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在一次发热性疾病过程中通常只发作一次。
2.复杂性高热惊厥:发作形式可呈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可在一次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发作多次,发作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的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如肢体麻木、无力等,部分患儿可能会发展为癫痫。
四、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热情况,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体温最高值、发热伴随症状等;了解惊厥发作的具体表现,如发作时间、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同时询问家族中是否有惊厥或癫痫病史。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寻找发热的病因,如检查咽喉部是否有红肿、扁桃体是否肿大,肺部听诊有无啰音,腹部有无压痛等。神经系统检查重点关注患儿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情况等,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3.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血常规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而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能为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也可辅助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首次发作、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后神经系统有异常体征或有复杂型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脑电图(EEG)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癫痫样放电。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通常用于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如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但并非所有高热惊厥患儿都需要常规进行。
五、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
1.发作时的处理:首先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分泌物。不要强行按压患儿肢体,避免造成骨折或脱臼。一般惊厥发作多在数分钟内自行停止。若惊厥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应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可在送往医院途中给予药物止惊,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苯巴比妥等。
2.针对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多具有自限性,主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3.预防复发:对于有高热惊厥复发高危因素(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岁、复杂性高热惊厥、有癫痫家族史等)的患儿,可在发热初期口服地西泮预防惊厥复发,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加强护理,及时控制体温,也有助于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六、小儿高热惊厥的预后
多数小儿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尤其是单纯性高热惊厥,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逐渐完善,惊厥发作会逐渐减少,一般6岁后很少再发作。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约有1%10%可发展为癫痫,但总体发生率仍然较低。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高热惊厥患儿智力、运动等发育不受影响。
七、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
1.加强护理:日常生活中,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孩子受凉或过热。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2.控制体温:当孩子发热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时,让孩子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散热。
3.预防感染: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高热惊厥的风险。
八、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低龄儿童(6个月1岁):因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在孩子发热时要格外警惕,更密切地监测体温。在使用退烧药时,务必严格按照医嘱,因为低龄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剂量不当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物理降温时,水温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孩子皮肤。
2.有惊厥或癫痫家族史的儿童:这类孩子属于高热惊厥的高危人群,家长更要注重日常护理和预防。一旦孩子发热,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尽快就医,告知医生家族病史,以便医生评估和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
3.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每次发热时,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家长要常备退烧药和记录孩子惊厥发作情况的本子,包括发作时间、表现、持续时间等,以便就医时准确告知医生。在孩子发热初期,就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预防惊厥再次发作。同时,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诊,评估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