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和早搏是心脏病吗
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早搏是异位起搏点过早冲动引起的心律失常,心悸和早搏可能是心脏病表现,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是非心脏病情况,如生理性因素(过度劳累等)、药物因素、内分泌疾病、电解质紊乱等,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评估,针对可能的心脏病情况和非心脏病情况分别采取相应处理原则,心悸和早搏需综合评估后依病因处理
一、心悸和早搏的基本概念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早搏则是心脏过早搏动,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二、心悸和早搏与心脏病的关系
(一)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
1.器质性心脏病相关情况
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出现心悸和早搏。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表现,而心悸也较为常见。因为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活动,从而引发心悸和早搏。在不同年龄的冠心病患者中,年龄较大者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相关的心悸和早搏情况;男性冠心病患者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心悸和早搏发生率,这与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因素相关,如吸烟、高血压等更易在男性中出现并影响心脏。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早搏,进而引起心悸。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有所差异,扩张型心肌病在中青年人群中也可发病,而肥厚型心肌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需重点关注心悸和早搏情况。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时,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从而引发心悸和早搏。对于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患过风湿热的人,成年后需警惕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悸和早搏等情况,女性在生育等特殊时期可能因心脏负荷增加而使症状更易出现。
2.其他可能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分流等情况,可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早搏和心悸。在儿童时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并及时治疗的患者,成年后相对预后较好,但仍需关注心脏功能变化;未及时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心脏负荷加重,心悸和早搏等情况可能逐渐明显,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心脏负荷增加,症状可能更突出。
(二)不一定是心脏病的情况
1.生理性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都可能引起心悸和早搏。例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出现早搏,一般休息后可缓解;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如从事高强度工作的白领,也可能出现心悸和早搏,但这种情况去除诱因后多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人群对这些生活方式因素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人相对可能在一定程度的劳累或刺激性饮品摄入后出现心悸和早搏,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改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这些因素的耐受更差,更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等情况。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心悸和早搏,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拟交感神经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但这种情况在停药或调整药物后通常可改善。在用药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可能引起心悸和早搏的药物时更需谨慎监测;儿童用药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更敏感,使用可能导致心悸和早搏的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2.其他非心脏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也常伴有早搏。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异常等,成年人则以代谢相关症状为主,女性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概率相对较高,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甲状腺功能可能出现波动,需关注心悸和早搏情况。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早搏和心悸。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儿童在腹泻等情况时也可能发生电解质紊乱,需及时纠正电解质水平以缓解心悸和早搏症状。
三、心悸和早搏的诊断与评估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包括心悸和早搏发生的频率、诱因、发作时的感受等;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心脏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等;家族史方面,询问是否有心脏病家族史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需询问出生史、生长发育情况等;老年人需询问既往慢性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包括心率、心律的检查,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的心脏杂音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心脏的基本情况。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悸和早搏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早搏的类型(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以及心悸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长时间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心悸和早搏情况。
2.超声心动图检查: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瓣膜的情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方法和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的心脏结构与成人有差异,需参考儿童正常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评估。
3.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检查,以排除内分泌疾病、电解质紊乱、心肌损伤等情况。例如,甲状腺功能检查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的心悸和早搏;电解质检查中的钾、钙等离子水平测定可了解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
四、心悸和早搏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可能的心脏病情况的处理
1.器质性心脏病的治疗
冠心病:主要治疗原则包括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耗氧等。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改善心肌供血,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减轻心肌耗氧。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还可考虑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在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需考虑年龄相关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老年人可能在手术耐受性等方面需要更谨慎的评估和处理。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衰症状,使用ACEI类药物等改善心肌重构;肥厚型心肌病则根据情况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减轻流出道梗阻等。对于有心脏移植指征的心肌病患者,需严格评估后进行。在儿童心肌病患者中,治疗需更加谨慎,以保护心脏功能、促进生长发育为主要目标。
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需使用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如青霉素等;对于瓣膜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治疗。女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必要时采取相应的产科和心脏科联合处理措施。
2.先天性心脏病的处理: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等。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尽早评估和治疗,以保障正常生长发育,女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生育前需进行详细的心脏评估和咨询,以确定妊娠风险和相应的处理方案。
(二)针对非心脏病情况的处理
1.生理性因素的调整
对于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心悸和早搏的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减少吸烟饮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不同年龄人群调整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需结合自身情况,老年人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儿童则需在家长监督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因药物因素引起心悸和早搏的患者,需由医生评估后调整药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在调整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
2.其他非心脏疾病的治疗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如甲巯咪唑等,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心脏情况,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妊娠前后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电解质紊乱:对于低钾血症患者,需补充钾离子,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钾等方式;低钙血症患者则需补充钙剂。在补充电解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电解质水平,避免补充过快或过量引起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在补充电解质时需更加精细地调整剂量和速度。
总之,心悸和早搏不一定是心脏病,但也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