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核有哪些表现
乳腺结核有局部、全身及特殊人群表现,局部表现为肿块(单发或多发,外上象限常见,可发展至与皮肤粘连、液化破溃形成窦道或溃疡)、疼痛(轻度隐痛或胀痛,经期可加重);全身表现有低热(午后或傍晚,37.5-38℃,伴乏力、盗汗)、消瘦(因慢性消耗致食欲及营养吸收受影响);特殊人群中育龄女性有心理压力及治疗需考虑生育哺乳影响,老年人群全身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进展快、感染难控需加强支持及抗结核治疗。
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常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初期肿块较小,可推动,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质地较硬,随着病情进展,肿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可出现皮肤“酒窝征”或“橘皮样”改变,部分患者肿块可发生液化、破溃,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流出稀薄脓液,伴有干酪样物质。
疼痛:一般为轻度隐痛或胀痛,在月经期可能会加重,但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疼痛不明显。
全身表现
低热:午后或傍晚出现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之间,可持续数周,可伴有乏力、盗汗等表现,这是结核杆菌感染后引起的全身性中毒症状,与结核杆菌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消瘦: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患病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吸收,导致患者逐渐出现消瘦,体重下降。
特殊人群表现
育龄女性: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可能会因乳房病变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生活质量,且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对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乳腺结核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低热、盗汗等表现可能不明显,而局部肿块表现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要提高警惕,仔细检查乳房情况,避免延误诊断。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乳腺结核的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肿块增大迅速,破溃等情况出现较早,且感染不易控制,需要加强免疫力的支持治疗以及积极的抗结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