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乳腺结核有局部表现、全身表现和病程特点。局部表现为肿块单发或多发,外上象限常见,质地硬、边界不清、可粘连,部分伴不同程度疼痛;全身表现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消瘦;病程长,起病隐匿,肿块可增大、液化破溃形成窦道或溃疡。
一、局部表现
1.肿块:乳腺结核的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一般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但与乳腺癌相比,粘连程度相对较轻。肿块初期可活动,随着病情进展,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例如,有研究显示约60%-70%的乳腺结核患者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
2.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不明显,这与乳腺增生等疾病有一定区别。
二、全身表现
1.低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体温波动较大,清晨体温可接近正常,午后开始升高。这种低热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后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所致。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以头颈部、胸部等部位明显,醒后汗止。这是结核中毒症状的常见表现之一,与结核杆菌感染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盗汗可能影响其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需密切关注。
3.乏力、消瘦: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体力下降,活动耐力降低。同时,由于结核杆菌感染消耗机体能量,患者可出现消瘦,体重逐渐减轻。特别是儿童患者,消瘦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
三、病程特点
乳腺结核的病程一般较长,起病较为隐匿。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在病程中,肿块可逐渐增大,也可出现液化、破溃形成窦道或溃疡,窦道或溃疡边缘不整齐,分泌物稀薄,可伴有干酪样物质排出。这种慢性迁延的病程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的疾病困扰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