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引起眩晕症的原因
颈椎病变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眩晕,包括颈椎骨质增生和间盘突出致椎动脉受压、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本体感觉障碍致中枢调节失衡,年龄增长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相关风险
一、颈椎结构异常导致椎动脉受压
1.颈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长(一般40岁以后发生率逐渐增高),颈椎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当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时,会影响椎动脉的血液供应。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颈椎病患者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其中部分患者因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而出现眩晕症状。颈椎的椎体、椎间盘等结构发生退变,椎体间不稳定,也可能导致椎动脉受到牵拉、扭曲等,进而影响脑部供血引发眩晕。
2.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后,髓核突出,可直接压迫椎动脉,或者刺激周围组织导致椎动脉痉挛,使椎动脉管径变小,血流减少。长期低头工作、伏案学习等不良生活方式(这类人群多见于办公室职员、学生等)会增加颈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从而更容易出现因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动脉受压导致的眩晕。
二、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
1.交感神经受累机制:颈椎病变可刺激颈部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会出现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例如,当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发生退变或小关节错位等情况时,周围的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就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2.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精神紧张、颈部姿势不当(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的人群,颈部交感神经更容易受到刺激,从而增加了颈椎病引起眩晕的发生风险。
三、本体感觉障碍
1.本体感觉的作用:颈椎关节的本体感觉对于维持头部的位置和运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当颈椎病发生时,颈椎关节的本体感觉功能受到影响,人体在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变化时出现偏差,中枢神经系统为了适应这种偏差进行调节时,可能会引发眩晕。例如,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关节退变、小关节紊乱等会干扰本体感觉的传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头部位置的判断出现错误,进而引起眩晕。
2.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颈椎本体感觉相关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减退,老年人发生颈椎病时,由于本体感觉障碍导致眩晕的可能性相对更高。同时,有颈椎病史的人群,本体感觉障碍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更容易因颈部微小的活动变化而诱发眩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