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在病原体、临床症状表现、皮疹特点、传播途径、好发人群及季节、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皮疹集中咽部等,多见于1-7岁儿童夏秋季,多数预后好;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皮疹还发于手、足,5岁以下儿童多见,部分重症可致死亡,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二者均需隔离、保证休息等。
临床症状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大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咽痛,咽部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绕以红晕,1-2日后破溃成小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病程1周左右。
手足口病: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低热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较易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并发症。
皮疹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皮疹主要集中在咽部及口腔黏膜部位。
手足口病:皮疹除了出现在口腔外,手、足部位也会有较多皮疹分布,典型的是手、足的掌侧出现疱疹。
传播途径:两者都可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感染。
好发人群及季节: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1-7岁儿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手足口病: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预后情况: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预后良好,为自限性疾病,经过对症处理等,一般1周左右可恢复。
手足口病: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更高,需更加谨慎对待,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生活方式上,无论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患儿,都需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病期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饮食上宜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