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得了慢性荨麻疹怎么办
怀孕期间患慢性荨麻疹需谨慎对待,要通过寻找并避免诱因等非药物干预控制病情,药物选择要优先考虑相对安全的,谨慎避免可能有潜在风险的药物,还需密切监测病情,病情无法控制或影响生活质量时及时就医,以保障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安全
一、了解慢性荨麻疹的特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反复发作的风团和瘙痒,病程超过6周。在怀孕期间发生慢性荨麻疹,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孕期身体状况特殊,用药需格外小心。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寻找并避免诱因
饮食方面:孕妇要留意自己的饮食,某些食物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如海鲜、坚果、牛奶、鸡蛋等。可以记录饮食日记,帮助找出可能的食物诱因,一旦发现相关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这是因为个体差异导致对食物的反应不同,通过饮食日记能精准排查可能的致敏食物。
环境因素: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减少尘螨滋生。因为孕期免疫系统有一定变化,对环境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敏感。
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可以通过适当的冥想、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身心放松。
三、药物选择的谨慎性
1.优先考虑相对安全的药物
在孕期使用药物需要权衡利弊,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但不同抗组胺药物在孕期的安全性不同。例如,某些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孕期相对可能更安全一些,但仍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使用。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如孕周、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因为孕期用药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以必须谨慎选择。
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如一些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可能有中枢镇静等副作用,在孕期使用需要更加谨慎评估。
四、病情监测与就医建议
1.病情监测
孕妇要密切监测慢性荨麻疹的病情变化,包括风团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以及瘙痒程度等。如果病情突然加重,如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因为孕期特殊的生理状况,病情变化可能更具危险性。
2.及时就医
当慢性荨麻疹在非药物干预下无法有效控制,或者病情影响到孕妇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在详细了解孕妇情况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孕期的情况,包括孕周、既往病史等,以便医生准确判断和处理。
总之,怀孕期间得了慢性荨麻疹,要通过非药物干预尽量控制病情,在药物使用上谨慎选择,密切监测病情并及时就医,以保障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