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什么意思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变的妇科常见病。其发病与30-50岁经产妇的生育史、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育龄期有生育计划者可能影响受孕及孕期安全,需评估制定生育计划;接近绝经期症状轻的患者可期待观察,加重则需进一步治疗。
一、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1.年龄与发病的关联: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这与女性在这个年龄段的生育史、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和分娩,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肌层,从而增加了发病风险。
2.激素因素影响: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对其发病有重要作用。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生长,而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受激素影响,也会发生周期性增生、出血等变化,进而引起子宫增大、痛经等一系列症状。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月经异常表现: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子宫血管破裂出血增多,同时经期延长。例如,部分患者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可超过80ml,经期可长达7-10天甚至更久。
2.痛经症状: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痛经的原因是异位内膜组织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随着病情进展,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的患者甚至需要服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
三、诊断相关要点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隆起,肌层回声不均。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更准确地显示子宫肌层内异位内膜的位置、范围等情况。
2.临床表现结合检查:医生会结合患者的月经改变、痛经等临床表现以及超声、MRI等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子宫腺肌病。例如,对于有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超声提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的经产妇,要高度怀疑子宫腺肌病。
四、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如果有生育计划,子宫腺肌病可能会影响受孕,且孕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流产、早产等风险增加。因此,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生育计划,必要时可能需要先进行相应的治疗来改善子宫环境,提高受孕几率和保障孕期安全。
2.接近绝经期女性:对于接近绝经期、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期待观察的方法,定期复查,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异位的内膜组织可能会萎缩,症状也会逐渐缓解。但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果症状加重则需要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