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的治疗
腰椎骨折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适用于稳定性且无神经损伤、压缩轻的患者,需卧床6-12周防并发症,中期在医生指导下康复训练;手术用于有神经损伤、不稳定等情况,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成熟但有风险,微创手术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各有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评估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选择:对于稳定性腰椎骨折且无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压缩程度较轻(椎体压缩高度小于1/3)的单纯腰椎椎体骨折患者。其原理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等方式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卧床休息一般需持续6-12周,在此期间要注意预防卧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卧床并发症风险更高,需更加密切观察和护理。而年轻患者若骨折稳定也可考虑非手术,但需严格遵循康复计划。
2.康复训练:在骨折恢复中期可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腰背肌锻炼等。腰背肌锻炼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例如五点支撑法等,患者仰卧位,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抬起,持续一定时间后放松,重复进行。但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因运动引发心血管事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腰椎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症状、骨折不稳定(如椎体压缩高度超过1/3、爆裂骨折等)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手术可以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活动量较大,更需要及时手术恢复脊柱结构和功能;而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应根据骨折情况评估手术必要性,因为脊柱不稳定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导致慢性腰痛等。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后使用内固定装置(如椎弓根螺钉系统等)固定骨折椎体,以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该手术方式在技术上较为成熟,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在选择内固定材料时需考虑骨质量,以确保内固定的可靠性。
微创手术:如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等。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通过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则是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再注入骨水泥。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选择。例如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伴有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谨慎选择微创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