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近端骨折的症状
腓骨近端骨折有多种症状,包括骨折部位出现剧烈且持续的疼痛,活动或按压时加剧;骨折致血管破裂出血及炎症反应引起肿胀,皮肤发亮紧张、温度升高;骨折端移位明显时可出现肢体短缩、成角等畸形;因疼痛和骨折端不稳定致患肢活动受限;检查时可能触及骨擦音或骨擦感,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部位与程度: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通常为剧烈疼痛,在受伤当时即可出现,且活动患肢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患者能较明确指出疼痛位置及程度。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关节炎等疾病,可能会影响对骨折疼痛程度的判断,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评估。
持续性:一般呈持续性疼痛,不会因休息等而迅速缓解,除非采取有效的固定等处理措施。
肿胀
发生机制: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周围组织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肿胀。肿胀程度可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骨折时肿胀可能较为明显,可累及整个下肢。在不同性别中,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若穿着紧身衣物等可能会影响对肿胀程度的早期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骨折后肿胀可能也会较明显,需密切观察。有血液循环障碍病史的患者,骨折后肿胀可能发展更快且更严重,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表现:受伤部位皮肤发亮、紧张,可伴有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感觉肿胀较硬。
畸形
外观改变:部分腓骨近端骨折可能会出现肢体的畸形,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时,可看到患肢外形与对侧不同,出现短缩、成角等畸形。儿童的骨骼可塑性较强,轻度的畸形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自我纠正的可能,但仍需及时处理;成年患者畸形相对固定,一般难以自行恢复。有既往骨折病史导致肢体力学结构异常的患者,此次骨折后畸形可能更易被察觉,且处理时需考虑原有骨骼结构的影响。
活动受限
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患肢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站立或进行下肢的正常活动。无论是何种年龄、性别,骨折后由于疼痛和骨折端的不稳定,都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生活方式较活跃的人群,如经常运动者,骨折后活动受限对其生活影响更大,需尽早进行康复等相关处理。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肢体活动本就欠佳的患者,骨折后活动受限情况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
骨擦音或骨擦感
体征表现:在检查时,有时可触及骨折端相互摩擦的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这是骨折较为特异的体征之一。但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患者损伤。儿童由于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擦音或骨擦感可能不明显;老年患者骨质较疏松,相对更易出现骨擦音或骨擦感,但也需结合其他表现判断。有骨关节疾病导致关节异常摩擦感的患者,需注意与骨折的骨擦音或骨擦感相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