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聚心吧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与骨质疏松、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按骨折线部位分股骨头下、经股骨颈、股骨颈基底骨折,按X线表现分内收、外展骨折,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康复训练分阶段且要循序渐进,还需注意老年患者营养、预防跌倒、长期卧床护理及特殊人群心脑血管等问题。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及特点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股骨头仅有小凹动脉很少量的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坏死发生率高。此型常见于老年人,多因较大暴力引起。
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供血,骨折后骨折端有一定血液供应,但也存在坏死可能,愈合相对股骨头下骨折稍好,但仍需重视。
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这里血供丰富,骨折容易愈合。
2.按X线表现分型
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s角)大于50°,属于不稳定骨折,容易移位,愈合困难。
外展骨折:Pauwels角小于30°,属于稳定骨折,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移位转化为不稳定骨折。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稳定骨折,可采用持续皮牵引或骨牵引治疗,需卧床6-12周,同时需密切观察骨折端移位情况等。但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人,并发症风险更高。
2.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适用于年龄相对较轻、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通过手法等进行闭合复位后,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可尽量保留股骨头血供,促进骨折愈合。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股骨头血供破坏严重的患者,多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患者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
股骨颈骨折后的康复及注意事项
1.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可进行足踝部的主动屈伸活动。术后2-3周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髋、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固定。骨折愈合后,逐步进行负重训练等,恢复下肢的运动功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不同恢复阶段的训练强度和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调整。
2.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患者,要注重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钙等营养素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维持骨骼健康。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因为再次跌倒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其他更严重问题。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等,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心脑血管功能,防止因骨折相关治疗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