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样乳腺癌和乳房湿疹区别
湿疹样乳腺癌是特殊类型乳腺癌,起源于乳腺导管等,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等有关,中老年女性多见,有特定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等;乳房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相应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以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并注意皮肤护理等,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湿疹样乳腺癌:也称为Paget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及顶浆分泌汗腺导管开口部的原位癌,并向下浸润乳腺实质。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例如某些癌基因的异常激活等。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单侧乳房发病多见。
乳房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乳房皮肤的炎症性反应。内部因素可能与过敏体质、内分泌紊乱等有关,外部因素如局部皮肤受到摩擦、搔抓、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如肥皂、化妆品等)、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过敏体质者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湿疹样乳腺癌:
乳房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结痂等湿疹样改变,但病变范围相对局限,边界清楚,常伴有乳头瘙痒、烧灼感,随后可出现乳头、乳晕的皮肤粗糙、增厚、皲裂,乳头可凹陷,病变逐渐向周围皮肤扩展。部分患者可在乳房内触及肿块,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增大。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病程相对较长,且病变具有持续性,一般不会自行缓解。
乳房湿疹:
病变多为双侧乳房,也可单侧发病。皮肤损害多样,急性期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病变边界一般不如湿疹样乳腺癌清楚。
瘙痒是乳房湿疹的突出症状,患者常因剧烈瘙痒而搔抓,导致症状加重,病情易反复,与发病年龄关系不密切,生活中接触过敏原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三、病理检查区别
湿疹样乳腺癌: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Paget细胞,这是其特征性细胞,Paget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淡染,核大且深染,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可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癌胚抗原(CEA)等可呈阳性表达。
乳房湿疹: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表皮内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为主,无Paget细胞,表皮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或角化不全等改变,无特征性的Paget细胞。
四、治疗原则
湿疹样乳腺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乳房单纯切除术等,术后可能根据情况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乳房湿疹:治疗以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控制炎症,如病情需要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等。同时要注意保持乳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等刺激。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乳房湿疹患者,应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且要注意避免儿童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妊娠期乳房湿疹患者用药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