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是发生在肱骨特定段内的常见长骨骨折,其解剖特点使不同部位骨折端移位受肌肉牵拉影响,发病原因有外伤等且不同年龄有差异,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和CT,治疗原则包括保守治疗(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等情况,用石膏等固定)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有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方式)
一、定义
肱骨干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以下1~2厘米至肱骨髁上2厘米段内的骨折,是常见的长骨骨折之一。
二、解剖特点与发病机制相关影响
肱骨是上肢最粗壮的骨骼,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形,下段呈扁平状。其周围有丰富的肌肉附着,不同部位的肌肉牵拉可导致骨折端不同的移位。例如,三角肌止点以上的骨折,近折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向内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三角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折端因三角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外移位,远折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位。日常生活中的外伤是常见的发病原因,如直接暴力(棍棒打击、机器或车轮的直接挤压等)、间接暴力(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沿上肢向上传导致骨折,或肩部着地,暴力沿上肢向下传导致骨折)等,不同的暴力作用方式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肱骨干骨折,且年龄不同发病原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多因间接暴力引起,而成人可能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等多种因素导致。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骨折部位出现明显疼痛,活动上肢时疼痛加剧。
2.肿胀:骨折处周围组织损伤,出现肿胀,严重时可伴有皮下瘀斑。
3.畸形:可出现典型的骨折畸形,如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这是由于骨折端移位导致。
4.异常活动:在受伤部位可触及异常活动,即正常情况下不应活动的部位出现了活动。
5.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干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一般拍摄正、侧位X线片即可。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或骨折端移位不明确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如三维CT重建可以直观地展示骨折的立体形态,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患者。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固定。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部分骨折可能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良好愈合,但需要密切关注骨折的对位对线情况。
2.手术治疗: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或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对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选择和术后恢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选择内固定物时需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发育,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