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骨质疏松怎么办
针对髌骨骨折后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可通过运动康复干预、营养干预、药物干预及定期监测来应对。运动康复要制定合理计划,包括非负重到负重运动及力量训练;营养上要保证钙和维生素D充足摄入,不足时补充;药物使用遵医嘱,严重骨质疏松可选抗骨质疏松药;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运动康复干预
1.合理运动计划制定:对于髌骨骨折后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早期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非负重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泵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愈合逐步过渡到负重运动,如水中步行等低冲击力运动,水中运动能减轻体重对骨骼的压力,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刺激骨形成。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水中运动,每次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且不感到疲劳为宜。不同年龄层患者运动强度需调整,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老年人则需更谨慎把控,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再次损伤。
2.力量训练:进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例如靠墙静蹲,从短时间开始,如每次30秒,逐渐增加到每次1-2分钟,每天可进行3-4组。通过增强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力量,间接对骨骼产生应力刺激,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力量训练需缓慢进行,避免突然发力。
二、营养干预
1.钙的补充:保证充足的钙摄入,一般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建议为800-1000毫克,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可增加至1000-1200毫克。可以通过食物获取,如牛奶,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能补充部分钙;还可食用豆制品,像豆腐等,每100克北豆腐约含164毫克钙。对于不能通过饮食充分获取钙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如碳酸钙等,但需注意钙剂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相互作用,例如与铁剂同时服用可能会相互影响吸收。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成年人每日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400-800国际单位,老年人可增加至800-1200国际单位。可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一般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尽量暴露皮肤,但要注意避免晒伤。也可通过食物补充,如深海鱼类、蛋黄等,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每100克约含450国际单位维生素D。对于无法通过晒太阳和饮食充分获取维生素D的患者,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3制剂。
三、药物干预(遵医嘱)
1.抗骨质疏松药物选择:如果患者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符合药物治疗指征,可考虑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其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整体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药物。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需要谨慎评估。
四、定期监测
1.骨密度监测: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一般建议髌骨骨折后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通过骨密度监测可以了解骨质疏松的改善情况或进展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年龄较大、骨折恢复较慢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缩短监测间隔时间。例如,65岁以上女性患者,若髌骨骨折后骨质疏松,可能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监测,以便更早发现骨密度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