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不同病原体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特点各异。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定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常见病原体
1.细菌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约30%-50%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它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健康人群的上呼吸道中可能携带肺炎链球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肺炎链球菌容易侵入下呼吸道引发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也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该菌可分为无荚膜和有荚膜两种,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疾病,而无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常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它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流感嗜血杆菌的侵袭,其发病可能与儿童呼吸道的生理特点以及接触感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尤其在一些特殊人群中较为常见,如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的患者,以及长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肺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容易出现肺脓肿、脓胸等并发症,这是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2.病毒
流感病毒: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引起大流行。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从而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在流感流行季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比例明显升高,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更易发展为肺炎。
腺病毒:也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多见于儿童。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8天,起病较急,常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对腺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差,因此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腺病毒感染较为常见,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要引起重视。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毒之一。该病毒可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病变和炎症反应。婴幼儿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侵袭,且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治疗。
3.非典型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感染后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微咳嗽,有的则可出现较严重的肺炎症状。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由于其生活学习环境相对集中,肺炎支原体的传播较为容易,因此该人群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常见。
肺炎衣原体:也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其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似,但相对较为隐匿。肺炎衣原体感染可散发或小规模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呼吸道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相对较长,容易迁延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