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区别
妊娠中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与检查、对母婴影响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及应对方面有不同情况。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位置异常,有相应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及对母婴影响,高龄、多次流产刮宫等会增加风险;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剥离,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及对母婴影响,相关病史等会增加风险,需针对性应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病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等)、机械性因素(如腹部外伤、外倒转术等)、宫腔内压力骤减(如胎膜早破、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过快等)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主要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时间、出血量与前置胎盘类型有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较早,量较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量及出血时间介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和边缘性前置胎盘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多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
胎盘早剥: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与剥离面积、出血程度等有关,轻型胎盘早剥以阴道流血为主,腹痛较轻;重型胎盘早剥以持续性腹痛、腰酸、腰痛为主,阴道流血量较少或无阴道流血。
三、体征与检查
前置胎盘:腹部检查子宫软,无压痛,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先露高浮,常伴有胎位异常。阴道检查一般不做,若必须进行,需在输液、备血条件下小心进行,以免引起大出血。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的主要方法,可明确胎盘位置。
胎盘早剥:腹部检查子宫压痛明显,呈板状硬,宫缩间歇时不能松弛,胎位触诊不清,若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1/2,胎儿多因缺氧死亡。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胎盘附着部位及胎盘早剥的类型,但轻型胎盘早剥有时超声检查不易发现。胎心监护可了解胎儿宫内情况。
四、对母婴的影响
前置胎盘:对孕妇的影响主要是产后出血、植入性胎盘、产褥感染等;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等。
胎盘早剥:对孕妇的影响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等;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窒息等。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高龄孕妇可能存在子宫内膜损伤、血管病变等情况。应对措施:高龄孕妇应加强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胎盘情况。
性别:两者的发生与性别无直接关联。
生活方式:有多次流产、刮宫史或剖宫产史的女性,发生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风险增加,因为这些情况易导致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应对措施:女性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流产、刮宫,剖宫产术后应遵医嘱做好孕期保健。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管状态,增加胎盘早剥风险,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病史: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等病史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高;有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病史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较高。应对措施:有相关病史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定期产检,密切观察胎盘及自身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