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有哪些
跟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3-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有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防血栓、活动踝关节肌肉)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增强股四头肌力量、防肌肉萎缩);中期有踝关节主动屈伸(增活动度、改善灵活性)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稳定性);后期有步态训练(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和跟腱牵拉及小腿肌肉拉伸(增加柔韧性、防肌肉粘连挛缩)。
一、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周)
1.踝泵运动
具体做法:患者平卧或坐姿,下肢伸直,脚尖缓慢向上勾起,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然后脚尖缓慢向下伸展,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如此反复。
意义:通过踝泵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活动踝关节周围肌肉,为后期功能恢复做准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跟骨骨折术后,由于儿童代谢快、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运动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疲劳;成年患者则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控制血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具体做法:患者伸直下肢,收紧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意义:等长收缩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股四头肌力量的维持有助于日常行走等活动的进行,降低跌倒风险;年轻患者通过锻炼可快速恢复肌肉力量,为后期的功能锻炼提供基础。
二、中期康复锻炼(术后3-6周)
1.踝关节主动屈伸
具体做法: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患侧小腿自然下垂,双手握住前足,缓慢主动屈伸踝关节,幅度逐渐增大,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步增加到最大耐受范围。
意义:进一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跟骨骨折术后,这种锻炼有助于恢复踝关节正常的活动功能,以适应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走等需求;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良好的踝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
2.直腿抬高训练
具体做法:患者仰卧,患侧下肢伸直,慢慢抬起,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
意义:增强股四头肌、臀大肌等下肢肌肉力量,提高下肢的稳定性。对于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直腿抬高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周围肌肉力量,间接对骨骼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后期康复锻炼(术后6周以上)
1.步态训练
具体做法:患者在平衡功能恢复较好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步态训练。先在平行杠内练习,由他人保护,逐步进行站立、移步等训练,从慢速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速度和距离。
意义: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对于老年患者,良好的步态有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摔倒导致再次损伤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步态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逐步调整,确保其正常的行走功能发育不受影响。
2.跟腱牵拉及小腿肌肉拉伸
具体做法:跟腱牵拉可面对墙壁站立,患侧脚距离墙壁一定距离,脚跟贴地,身体向前倾,感受跟腱被牵拉的感觉;小腿肌肉拉伸可坐在地上,患侧腿伸直,健侧腿屈曲,用手握住患侧前足,缓慢向身体方向牵拉,感受小腿肌肉的拉伸。
意义:增加跟腱及小腿肌肉的柔韧性,防止肌肉粘连和挛缩。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患者,适当的跟腱牵拉和小腿肌肉拉伸有助于改善下肢的柔韧性,促进整体康复;对于有既往运动损伤史的患者,通过此锻炼可恢复因损伤导致的肌肉柔韧性下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