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存在诸多异同。病原体上,二者常见都有CVA16和EV71,手足口病病原体更多;症状上,疱疹位置、发热情况及其他表现有别;传染性上,手足口病更强;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呼吸道飞沫等;治疗均以对症为主,手足口病重症可能用抗病毒等药;预防要注重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患者,还可接种EV71手足口病疫苗。日常需观察症状,有疑似及时就医并做好预防。
一、病原体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同样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导致,常见病原体除了CVA16和EV71外,柯萨奇病毒A组的其他型别如A4、A5、A9、A10型等也可引起。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人群中的易感性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普遍易感;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二、症状表现
1.疱疹位置: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集中在口腔咽峡部,如扁桃体前柱、软腭、悬雍垂上,口腔其他部位较少出现;手足口病的疱疹除了出现在口腔,还会出现在手、足、臀部、膝盖等部位,口腔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
2.发热情况:两者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但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程度不一,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少数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能伴有惊厥;手足口病患者发热程度也有差异,部分患者为低热,而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可能出现高热,且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展为重症。
3.其他症状: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可能因咽峡部疱疹疼痛而出现流涎、拒食、哭闹等表现;手足口病患者除上述症状外,手部、足部等部位的皮疹可能伴有瘙痒感,但一般不结痂、不留疤。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恢复时间也可能更长。
三、传染性及传播途径
1.传染性:两者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手足口病的传染性相对更强,尤其是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引起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也可在集体生活的儿童中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较小。
2.传播途径:两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造成传播。对于卫生习惯较差、不勤洗手的人群,感染风险会增加。
四、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两者治疗原则相似,均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时,体温不超过38.5℃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2.药物选择:针对发热、咽痛等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咽痛的药物等。对于手足口病患者,如果病情进展为重症,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尤其是儿童,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2.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3.避免接触: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果身边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者,应避免与其密切接触。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针对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
总之,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症状,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做好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