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产后出血需从产前、分娩期和产后三阶段采取措施:产前要完善孕期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并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分娩期要正确使用宫缩剂、规范接生操作、及时处理胎盘娩出;产后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鼓励尽早哺乳、指导合理休息与饮食,通过多方面综合管理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一、产前预防
1.完善孕期检查
准妈妈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胎盘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位异常、多胎妊娠等情况。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密切监测胎盘位置、胎儿发育等情况,若存在胎盘前置等情况,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例如,对于前置胎盘的准妈妈,孕期需密切关注阴道出血情况,遵医嘱进行相应的管理,以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同时,检查准妈妈的凝血功能等指标,若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问题,应在孕期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为分娩做好准备。
2.合理控制孕期体重
准妈妈要注意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长,避免胎儿过大。胎儿过大(巨大儿)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巨大儿在分娩时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等情况。一般来说,孕期体重增长应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来合理控制,孕前BMI正常的准妈妈,孕期体重增长建议控制在11.516kg;孕前BMI过低的准妈妈,孕期体重增长可适当增加;孕前BMI过高的准妈妈,孕期体重增长则需适当减少。通过合理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分娩时的难度和产后出血的风险。
二、分娩期预防
1.正确使用宫缩剂
在胎儿娩出后适时合理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常用的宫缩剂如缩宫素等,能够有效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的风险。一般在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静脉滴注缩宫素,具体使用剂量和方式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判断和操作。
2.规范接生操作
医护人员要规范接生操作,避免产道损伤。在分娩过程中,要正确保护会阴,避免会阴严重裂伤等产道损伤情况。如果发生产道损伤,应及时进行妥善的缝合处理,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例如,对于会阴裂伤的缝合要准确、精细,保证缝合质量,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因产道损伤导致的产后出血风险。
3.及时处理胎盘娩出
胎盘娩出过程要规范,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避免胎盘、胎膜残留。若发现有胎盘、胎膜残留,应及时进行清宫等处理,因为胎盘、胎膜残留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例如,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确认胎盘、胎膜残留后,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清宫术,确保子宫内干净,促进子宫良好收缩。
三、产后预防
1.密切观察产后出血情况
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一般在产后2小时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医护人员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阴道出血量,并触摸子宫了解子宫收缩情况。正常情况下,产后2小时内阴道出血量不应超过400ml,若发现阴道出血量过多、子宫收缩欠佳等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鼓励产妇尽早哺乳
鼓励产妇尽早进行哺乳,因为新生儿吸吮乳头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哺乳过程中,新生儿的吸吮刺激会促使体内释放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有助于胎盘剥离面的止血。所以,准妈妈在产后应积极配合,让新生儿尽早吸吮乳头,进行母乳喂养。
3.指导产妇合理休息与饮食
指导产妇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促进子宫收缩。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产后饮食应富含营养,如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增强产妇体质,有利于子宫恢复和预防产后出血。例如,可以多吃一些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和清淡。
总之,准妈妈预防产后出血需要在产前、分娩期和产后三个阶段都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保障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