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保守治疗有哪些
肱骨干骨折保守治疗包括牵引复位固定、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牵引复位固定中持续牵引助复位,复位后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要选合适类型,固定期观察血液循环等;外固定支架用于复杂骨折,固定后要防感染等并观察愈合与稳定性。
一、牵引复位固定
1.持续牵引
对于一些移位不太严重的肱骨干骨折,可采用持续牵引的方法。例如,尺骨鹰嘴牵引是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在尺骨鹰嘴处穿针,利用牵引装置施加持续的牵引力,使骨折端逐渐复位。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通常成人牵引重量约为2-5kg,儿童则相对较轻。持续牵引可以有效地克服肌肉收缩引起的骨折端移位,为骨折的复位创造条件。在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骨折端的复位情况以及患者的耐受情况,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评估复位效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牵引的重量和持续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骨骼可塑性强,牵引重量和时间相对要更谨慎把控。
2.复位后固定
牵引复位达到满意效果后,需要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需要根据肱骨干的外形来制作合适的夹板,通过扎带等将夹板固定在患肢上,限制骨折端的活动。小夹板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对于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固定时都要确保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比如,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固定期间需要更加注意固定的牢固性,防止因过早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
二、石膏固定
1.石膏类型选择
可采用上肢石膏托固定或长臂石膏管型固定。上肢石膏托固定相对比较轻便,适用于一些轻度移位或需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患者。长臂石膏管型固定则能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适用于骨折相对稳定且移位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石膏固定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移位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类型。在制作石膏时,要确保石膏与患肢贴合良好,均匀包裹骨折部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石膏固定的时间和松紧度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同时,要关注不同生活方式患者的需求,比如对于经常需要进行手部精细活动的患者,在石膏固定时要考虑到对手部功能的影响,尽可能在保证骨折固定的前提下,让手部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2.固定期间注意事项
在石膏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果出现患肢肿胀明显、疼痛加剧、皮肤颜色发紫或苍白等情况,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需要及时就医调整石膏松紧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液循环的代偿能力不同,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要频繁观察。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引起骨折端的移位。比如,在石膏固定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维持肌肉力量。
三、外固定支架固定
1.适用情况
对于一些复杂的肱骨干骨折,尤其是伴有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情况,外固定支架固定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外固定支架通过在骨折端两侧的骨骼上放置钢针,然后用连接杆连接钢针来固定骨折端。它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同时便于观察和处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情况。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放置钢针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和钢针规格,确保固定的牢固性。
2.固定后的护理
固定后要保持钢针处的清洁干燥,定期进行消毒,防止针道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端的愈合情况和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定期进行X线检查评估骨折复位和愈合状况。对于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经常需要接触水的患者,要告知其如何保护针道避免感染等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