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股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8周)、后期(术后8周以上)。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及非手术关节活动度练习;中期开展肌肉等张收缩及关节活动度进一步练习;后期进行负重训练、平衡与步态训练,不同年龄、性别及有特殊病史患者锻炼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
一、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目的: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进行,通过肌肉的轻微收缩和放松来实现。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规范进行;对于老年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开展。通过收缩股四头肌(大腿前方肌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方式不受生活方式和病史的特殊限制,只要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即可开展。
腓肠肌(小腿后方肌肉)等长收缩:患者仰卧,将脚跟下压,使小腿后方肌肉收缩,同样每次持续5-10秒,放松后重复,每天进行相应组数,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股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而腓肠肌收缩可促进静脉回流。
2.关节活动度练习(非手术关节)
对于髋关节或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可在医生允许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例如,患者平卧,缓慢地将脚尖向上勾,再将脚尖向下伸,每次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应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老年患者可能因关节退变等因素,活动度提升相对缓慢,但仍需坚持锻炼。
二、中期康复锻炼(术后2-8周)
1.肌肉等张收缩锻炼
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双腿伸直,将患侧下肢缓慢抬起,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难度和次数;老年患者则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此锻炼可进一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对于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需注意控制血糖稳定后再进行,避免因血糖过高影响伤口愈合和锻炼效果。
髋关节外展练习:患者侧卧,健侧下肢在下,患侧下肢向上缓慢外展,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相应次数和组数。不同性别患者在力量上可能有差异,但都应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女性患者可能因肌肉力量相对较弱,需更循序渐进地进行该锻炼。
2.关节活动度进一步练习
对于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一般从0°-3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次活动幅度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每天进行2-3次,每次活动10-15分钟。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柔韧性下降,活动度增加可能更缓慢,需要更多耐心和时间来逐步改善。
三、后期康复锻炼(术后8周以上)
1.负重训练
渐进性负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评估后开始渐进性负重。例如,先使用双拐部分负重,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比例,最终过渡到完全负重。年轻患者身体恢复快,可能能较快过渡到完全负重;老年患者则需要更谨慎,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逐步增加负重。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在负重训练时需格外注意,避免因骨质问题导致再次骨折,要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来进行合理的负重训练。
2.平衡与步态训练
平衡训练:可通过站在平衡垫上、使用平衡板等方式进行。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在平衡垫上,尝试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不同年龄患者的平衡能力不同,老年患者平衡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时间来训练和提高。对于有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平衡训练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更谨慎的操作。
步态训练:在平地行走开始,逐步过渡到上下楼梯等复杂步态。训练时要注意步伐的平稳和协调,保持身体直立,患侧下肢尽量按照正常步态承重。年轻患者恢复较快,可能能较快掌握正常步态;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反复练习来纠正步态问题,同时要考虑其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情况来调整步态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