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浸润性乳腺癌是什么病
非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早期类型,癌细胞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未浸润周围组织,预后相对较好。常见类型有导管内癌(最常见,各年龄段可发,40-60岁多见,与多种因素相关)和小叶原位癌(仅见于女性,30-50岁多见,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诊断靠乳腺影像学检查(钼靶、超声)和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区段切除、全乳房切除等)及术后辅助治疗(简单,特殊情况可能放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等,导管内癌早期规范治可长期生存,小叶原位癌进展浸润性癌风险低,总体优于浸润性乳腺癌。
一、非浸润性乳腺癌的定义
非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早期类型,指癌细胞还局限在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没有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的乳腺癌。它是乳腺癌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1.导管内癌
是最常见的非浸润性乳腺癌类型。癌细胞位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导管基底膜。通常表现为乳腺导管内的异常增生细胞,可通过乳腺钼靶检查发现特征性的钙化等表现。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40-60岁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这一年龄段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未生育或初产年龄较大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小叶末梢导管或腺泡,局限于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多数是通过乳腺普查等发现。在性别方面,仅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其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等内分泌因素密切相关,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的女性患小叶原位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法
1.乳腺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于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导管内癌在钼靶上可能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或区域性分布的细点状、杆状、分支状钙化等。小叶原位癌有时可能无明显肿块,但可发现微小钙化等异常表现。在不同年龄女性中,乳腺钼靶检查的辐射剂量需合理把控,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对于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等病变有一定帮助。非浸润性乳腺癌在超声下可能表现为低回声结节等,但相对来说,超声对钙化的显示不如钼靶。
2.病理活检
是确诊非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是否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从而明确诊断。对于有可疑乳腺病变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及时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乳腺区段切除术:适用于部分导管内癌等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切除病变所在的乳腺区段组织,尽可能保留正常乳腺组织,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对于年轻女性,手术时会充分考虑美观等因素,在保证肿瘤切除彻底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乳腺外观的影响。
全乳房切除术:对于一些情况,如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范围较广等,可能会考虑全乳房切除术。但相对来说,非浸润性乳腺癌通过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术后辅助治疗
一般来说,非浸润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相对简单,通常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化疗等强烈治疗,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等,可能会考虑辅助放疗等。例如,对于导管内癌术后,如果存在广泛导管内癌成分、切缘阳性等情况,可能会辅助放疗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五、预后情况
非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通常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相对较高。导管内癌患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很多可以长期生存,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小叶原位癌患者即使不进行手术,定期随访观察也是可行的,因为其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关注乳腺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预后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如果能积极配合治疗,预后也往往较好,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的整体状况来评估预后,但总体而言非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优于浸润性乳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