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什么
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年龄、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乳房外观及乳头乳晕改变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段。
一、定义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的一种恶性肿瘤。它不同于非浸润性乳腺癌(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非浸润性乳腺癌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相对预后较好,而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潜能。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浸润性乳腺癌,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罹患该病。例如,一些研究发现40-60岁是浸润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但20岁以上人群都有发病可能。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突变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相关,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群,其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的人群,尤其是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中有患乳腺癌者,发病风险会增加。
激素因素:体内激素水平与浸润性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雌激素和孕激素长期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可能导致细胞恶变。例如,月经初潮早(如12岁前)、绝经晚(如55岁后)、未生育或初次生育年龄晚(大于35岁)的女性,体内激素处于相对活跃且失衡状态,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较高。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发病。缺乏运动、高脂肪饮食、长期大量饮酒等都与浸润性乳腺癌发病有关。高脂肪饮食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乳腺组织受到的刺激;缺乏运动不利于身体代谢和免疫力维持,可能影响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等,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乳腺肿块:多数患者以发现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一般质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活动度较差。肿块的大小因人而异,小的肿块可能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逐渐增大。
乳房外观改变:肿瘤侵犯乳腺Cooper韧带,可导致韧带缩短,引起乳房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晚期肿瘤侵犯皮肤,可出现皮肤溃疡等改变。
乳头乳晕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回缩、凹陷,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晕区域皮肤可能出现异常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异常,对于早期发现浸润性乳腺癌有一定价值。但对于致密型乳腺(年轻女性多见),其诊断效能可能受限。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层次结构,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并判断肿块的囊实性、血流情况等,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一定帮助,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及致密型乳腺患者。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多中心、多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有较高的敏感性,在乳腺癌的术前分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病理检查:是确诊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相关要点(仅提及治疗手段名称)
手术治疗:包括乳房全切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保乳手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可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新辅助化疗),也可在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癌细胞,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几率。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可使用内分泌药物阻断雌激素等对肿瘤细胞的刺激,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HER-2阳性的患者可使用靶向HER-2的药物进行治疗,能更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且相对副作用可能较传统化疗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