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检查
产后出血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体格检查涵盖一般状况(观察面色、精神状态、意识,测量生命体征)、腹部(触诊子宫大小、硬度、位置,检查剖宫产切口)、阴道及会阴(查看有无裂伤、血肿)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评估失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测是否存在凝血障碍)、血型及抗体筛查(为输血做准备);影像学检查包含超声(显示子宫及宫腔情况)、盆腔CT或MRI(超声不能明确诊断时采用);特殊检查有宫腔探查(怀疑胎盘残留或子宫破裂时进行)、血管造影(保守治疗不止血且怀疑盆腔血管破裂时使用),各项检查需根据产妇具体情况选择并谨慎操作。
一、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检查:观察产妇的面色、精神状态、意识情况等。若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可能提示失血较多。测量生命体征,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往往是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不足的表现。对于高龄产妇,本身心血管功能可能较差,对失血的耐受性更低,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需密切监测。
2.腹部检查:触诊子宫,了解子宫的大小、硬度和位置。正常产后子宫应硬如球形且位于腹部中线。若子宫软、轮廓不清,可能是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出血;若子宫偏向一侧,要警惕有无宫腔内积血或存在盆腔肿物压迫。有剖宫产史的产妇,检查时要注意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愈合情况,同时关注子宫瘢痕处有无压痛、血肿形成。
3.阴道及会阴检查:仔细查看阴道壁、会阴有无裂伤、血肿。裂伤可分为不同程度,一度裂伤仅累及会阴皮肤及阴道黏膜;二度裂伤涉及会阴体肌肉;三度裂伤则累及肛门外括约肌;四度裂伤为直肠阴道隔、直肠黏膜及肛门外括约肌完全裂伤。对于经阴道助产的产妇,如产钳助产、胎头吸引助产等,阴道及会阴裂伤的风险增加,需重点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评估产妇失血的程度。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每下降1g/dL,大约失血400500ml。持续监测血常规,可了解失血情况是否得到控制以及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产妇若本身有贫血病史,产后出血后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对身体的影响更大,更要密切关注血常规变化。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等。PT和APTT延长、FIB降低、血小板减少等,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产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产后更容易出现凝血异常导致的出血,这些指标的检测尤为重要。
3.血型及抗体筛查:确定产妇的血型,进行抗体筛查,以备可能的输血治疗。Rh阴性血型的产妇,若胎儿为Rh阳性,产后可能产生抗体,再次妊娠时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在输血时也需特别注意血型匹配。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经腹部或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残留组织、有无宫腔积血以及子宫肌层的情况。若发现宫腔内有不均质回声团,提示可能有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肌层内的低回声区可能是子宫肌层损伤或血肿形成。对于肥胖产妇,经腹部超声可能图像质量不佳,可考虑经阴道超声检查,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2.盆腔CT或MRI:在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进行盆腔CT或MRI检查。它们能更准确地显示盆腔脏器的形态、结构,发现一些超声难以发现的病变,如子宫破裂、盆腔深部血肿等。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对于哺乳期产妇要谨慎使用,尽量选择MRI检查。
四、特殊检查
1.宫腔探查:当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或子宫破裂时,可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医生通过手指伸入宫腔,触摸宫腔内有无残留组织、子宫壁有无破损等。操作时要动作轻柔,避免进一步损伤子宫。对于多次宫腔操作史的产妇,子宫肌层可能较薄弱,宫腔探查时更要小心谨慎。
2.血管造影:对于经保守治疗后仍出血不止、怀疑有盆腔血管破裂的产妇,可进行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显示盆腔血管的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同时还可进行血管栓塞治疗。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