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乳切除术的危害
副乳切除术存在术中术后多种危害,术中有出血风险(因操作不精细致血管损伤,不同患者风险有差异)和神经损伤风险(操作不当误伤周围神经致感觉异常);术后有感染风险(与自身状况、无菌程度等有关,不良生活方式等人群易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风险(受营养状况、血糖等影响)、外形不满意风险(切除量把握不准致乳房不对称)、瘢痕形成风险(与体质有关,瘢痕体质者易增生)。
一、术中相关风险
1.出血风险
在副乳切除手术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血管的处理,如果手术操作不够精细,可能会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患者,出血风险略有差异。例如,年龄较大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病史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凝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液的正常凝固过程,使得术中止血困难,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手段来处理出血情况,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
一般来说,手术中会通过精细的解剖操作来尽量避免血管损伤,但仍存在一定概率发生出血,若出血较多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止血措施,如缝合止血、使用止血材料等。
2.神经损伤风险
副乳周围可能存在一些神经组织,手术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不同个体的神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比如部分人群副乳附近的神经走行相对表浅,在手术中更容易被误伤。对于女性患者,由于乳房区域神经分布较为复杂,在进行副乳切除时,损伤支配乳房感觉神经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损伤了相关神经,可能会导致相应区域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症状,这种感觉异常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术后早期,患者可能会因为感觉不适而影响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
二、术后相关危害
1.感染风险
术后切口存在感染的可能性。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程度等。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其身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血液供应减少,不利于切口愈合;酗酒会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身体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另外,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可能会出现切口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严重时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甚至可能需要再次清创等处理,延长恢复时间。
2.切口愈合不良
可能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包括切口裂开、愈合延迟等。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众多,患者的营养状况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切口的愈合能力。因为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缺乏蛋白质会导致成纤维细胞等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使切口愈合缓慢。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不利于切口的愈合,也容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问题。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在术前积极控制血糖,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加强营养支持等措施来促进切口愈合。
3.外形不满意
术后可能出现副乳切除后乳房外形不对称等情况。这与手术操作过程中对两侧组织的切除量把握不准确有关。不同患者的副乳大小、位置等存在个体差异,手术中需要精确地切除副乳组织以达到较好的外形效果。如果两侧切除量不一致,就可能导致术后乳房外形不对称,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女性患者来说,乳房外形美观较为重要,外形不满意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状态,需要患者在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可能达到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风险。
4.瘢痕形成
手术会留下切口瘢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瘢痕增生等情况。瘢痕的形成与患者的体质有关,例如瘢痕体质的患者,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瘢痕体质者。瘢痕增生表现为瘢痕突出皮肤表面、质地坚硬、颜色发红等,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对于瘢痕体质的患者,术前医生需要充分评估,并与患者沟通可能出现的瘢痕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术后早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瘢痕增生的措施,如使用抑制瘢痕增生的药物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不同药物有其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