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是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病因包括母体、胎儿、脐带胎盘因素,分为急性和慢性,有相应表现,可通过胎心率监测等诊断,急性需尽快改善缺氧状态决定分娩方式,慢性针对病因处理,孕妇应定期产检、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重视胎动监测来预防
一、病因
1.母体因素
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是重要原因,如孕妇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心功能不全时,导致向胎盘供血减少;孕妇贫血,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等。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孕妇发生母体因素导致胎儿窘迫的风险不同,年轻健康孕妇相对风险较低,而有基础疾病的高龄孕妇风险较高。
子宫胎盘血管硬化、狭窄等影响胎盘血流灌注,例如孕妇患有高血压疾病,全身小动脉痉挛,子宫胎盘血流减少。
2.胎儿因素
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如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胎儿畸形等情况,影响其在宫内的氧供和代谢。不同发育阶段的胎儿,其自身对缺氧的耐受和应对能力不同,早期胎儿相对耐受能力可能与后期有所差异。
胎儿血液系统问题,如胎儿溶血等,影响氧气的运输和利用。
3.脐带、胎盘因素
脐带因素:脐带脱垂、脐带绕颈过紧、脐带扭转、脐带真结等,可导致脐带血流受阻,使胎儿血供中断或减少。例如脐带绕颈较紧时,随着胎儿活动可能进一步压迫脐带,影响血氧交换。
胎盘因素: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低下(如过期妊娠、胎盘发育不良等),会影响胎盘的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供应。
二、分类及表现
1.急性胎儿窘迫
主要发生在分娩期,多因脐带因素、胎盘早剥等引起。表现为胎心率异常,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钟,若胎心率低于110次/分钟或高于160次/分钟,且持续存在,提示胎儿窘迫;胎动异常,开始表现为胎动频繁,随后转为胎动减弱及次数减少,最终胎动消失;羊水胎粪污染,羊水可呈浅绿色、黄绿色甚至棕黄色。不同孕周的胎儿对急性缺氧的耐受和表现可能有差异,晚期妊娠胎儿相对更易出现明显的胎心率及胎动改变。
2.慢性胎儿窘迫
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多由母体疾病等慢性因素引起。表现为胎动减少,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时发现胎动较以往明显减少;胎儿生长受限,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低于相应孕周的正常范围;胎盘功能减退,如雌三醇值降低等。不同年龄孕妇所孕育胎儿在慢性胎儿窘迫时的生长发育等表现可能因孕妇自身健康等因素有所不同,高龄孕妇可能更易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
三、诊断
1.胎心率监测
连续电子胎心监护是重要的监测手段,可通过观察胎心率的基线、变异、减速等情况来判断胎儿是否窘迫。例如出现频繁的晚期减速、变异减速等,提示胎儿可能存在缺氧情况。
2.胎动计数
孕妇自行监测胎动,若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10次或逐日下降超过50%而又不能恢复,提示胎儿可能有缺氧。不同孕周胎儿的正常胎动次数有一定范围,孕妇需熟悉自己孕周对应的正常胎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3.生物物理评分
通过超声检查结合胎心监护等综合评估胎儿情况,包括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肌张力、羊水量及胎心监护等项目,根据各项得分来判断胎儿有无缺氧及缺氧程度。
4.胎盘功能测定
如测定孕妇尿雌三醇值、血清胎盘生乳素等,了解胎盘功能状况,辅助判断胎儿在宫内的氧供情况。
四、处理
1.急性胎儿窘迫
应尽快改善胎儿缺氧状态,若宫口未开全,估计短时间内不能阴道分娩,应行剖宫产术;若宫口开全,胎先露部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3cm,应尽快助产经阴道分娩。
2.慢性胎儿窘迫
应针对病因处理,视孕周、胎儿成熟度及窘迫程度决定处理方案。若孕周小,胎儿肺不成熟,应保守治疗,尽量延长孕周,同时促进胎儿肺成熟;若孕周大,胎儿肺已成熟,应考虑终止妊娠。
五、预防
1.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贫血等。不同孕期的产前检查内容和频率不同,孕妇需严格按照产检要求进行。
2.孕妇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胎儿窘迫的风险,孕妇应尽量避免。
3.重视胎动监测,孕妇自身要学会正确监测胎动的方法,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及时就医。不同孕周孕妇对胎动的感知和正常范围需有清晰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