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叶增生怎么回事
乳腺小叶增生是常见乳腺良性病变,与内分泌激素失衡有关,青春期后女性多见。发病机制与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相关,不良情绪、生活方式可诱发。临床表现有乳房疼痛(多双侧胀痛、周期性)和肿块(片状等、随月经周期变化)。诊断可用乳腺超声(常用)、钼靶(35岁以上致密乳腺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和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时,遵医嘱)。特殊人群中,青春期多随内分泌稳定自行缓解;孕期哺乳期多为生理性,需注意乳房护理;绝经期后会逐渐缓解,仍需定期检查。
发病机制方面
雌激素可刺激乳腺小叶增生,孕激素则有抑制其增生并使其向成熟方向转化的作用。当各种原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或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时,就会使得乳腺小叶过度增生,而复旧不全。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进而干扰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增加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女性,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诱发乳腺小叶增生。
临床表现情况
乳房疼痛:疼痛是常见症状,多为双侧乳房胀痛,也可单侧明显,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表现为隐痛、胀痛,有的则较为刺痛,疼痛可累及乳房外上象限,且具有周期性,一般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周期性。例如,一位28岁经常加班熬夜、生活不规律的女性,月经前一周开始出现双侧乳房外上象限胀痛,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减轻。
乳房肿块:可触及乳房内的肿块,肿块可呈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等,大小不一,质地韧或中等硬,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不清,但一般无粘连,可推动。肿块的大小和质地也可能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月经前肿块可能稍变硬、增大,月经后肿块稍缩小、变软。比如一位30岁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女性,自己可摸到双侧乳房有片状的肿块,月经前肿块感觉更明显些。
诊断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小叶增生的结构改变,能发现乳腺内的片状低回声区等异常表现,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而且超声检查无辐射,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包括青春期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女性等。例如,通过乳腺超声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增生时小叶结构的紊乱情况。
乳腺X线检查(钼靶):对于年龄较大(一般建议35岁以上)且乳腺腺体较致密的女性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发现乳腺内的结节、钙化等情况,但钼靶检查有一定辐射,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性,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治疗与干预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比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雌激素类食物的摄入,如减少油炸食品、蜂王浆等的食用;佩戴合适的胸罩,避免过紧的胸罩压迫乳房,影响血液循环。对于育龄期女性,还要注意规律的性生活,因为和谐的性生活可调节内分泌,对乳腺小叶增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药物治疗:当疼痛等症状较为明显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药物,但需谨慎选择。例如,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可能会被用于缓解症状,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不过总体来说,一般治疗往往是基础且重要的干预手段。
特殊人群情况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乳腺小叶增生多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有关,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逐渐稳定,部分可自行缓解。此阶段要注意避免滥用含有激素的保健品等,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因为青春期女性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出现乳腺小叶增生一般是生理性的,与孕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此时要注意保持乳房清洁,佩戴合适胸罩,避免挤压乳房。哺乳期要注意正确的哺乳方式,及时排空乳汁,预防乳腺炎等并发症,一般随着哺乳期结束,部分乳腺小叶增生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如果出现异常疼痛等情况仍需及时就医。
绝经期女性: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乳腺小叶增生一般会逐渐缓解,但仍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因为绝经期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所增加,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的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