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肌肉拉伤怎么办
运动中发生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以防损伤加重,随后需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在4872小时内尽早冷疗,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23小时重复一次,可用冰袋等,特殊人群冷疗要注意皮肤反应;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2448小时,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特殊人群包扎有差异;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疼痛明显时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特殊人群用药有禁忌;初期充分休息,根据拉伤程度决定休息时长,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在专业指导下逐渐开展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康复要注意;若出现疼痛剧烈不缓解、肿胀加重、畸形、感觉异常、一周无法正常活动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检查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立即停止运动
运动中一旦发生肌肉拉伤,应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避免受伤肌肉进一步收缩和拉伸,防止损伤加重。对于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即便处于比赛或高强度训练中,也必须及时终止相关动作。因为持续运动可能会使拉伤的肌肉纤维断裂范围扩大,导致出血和肿胀加剧。
二、冷疗处理
1.冷疗时机和时长
在肌肉拉伤后的4872小时内,应尽早进行冷疗。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23小时可重复一次。
2.冷疗方式
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冰袋外面最好包裹一层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也可以使用化学冷敷剂,它们使用方便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低温。
3.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皮肤娇嫩,在冷疗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皮肤苍白、麻木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冷敷。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同样需要密切关注,防止冻伤。
三、加压包扎
1.包扎方法
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包扎时要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力度以能感觉到轻微压力但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可以通过观察手指或脚趾的颜色和温度来判断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皮肤发紫、发凉、麻木等症状,说明包扎过紧,需要重新调整。
2.包扎时间
加压包扎一般持续2448小时,期间要注意观察受伤部位的肿胀变化。
3.特殊人群差异
肥胖人群在包扎时要注意绷带的宽度和弹性,确保包扎效果的同时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压迫。患有糖尿病等血管疾病的人群,血液循环较差,包扎时要更加谨慎,防止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
四、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有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使用枕头或垫子将患肢垫高。在休息和睡眠时都应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对于上肢受伤,可将手臂悬挂在胸前;下肢受伤则可在腿部下方垫枕头。
五、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疼痛明显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以减轻炎症和疼痛。
2.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计算剂量,一般不建议6个月以下婴儿使用阿司匹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六、休息与康复训练
1.休息
在肌肉拉伤后的初期,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受伤肌肉再次受力。休息时间根据拉伤的严重程度而定,轻度拉伤一般需要休息12周,中度拉伤可能需要24周,重度拉伤则可能需要4周以上。
2.康复训练
当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后,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初期以轻微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为主,如缓慢地屈伸关节等,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包括进行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3.特殊人群康复注意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康复训练的进度要相对缓慢,防止因训练不当导致再次受伤。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七、及时就医
如果肌肉拉伤后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受伤部位疼痛剧烈,经过上述处理后无明显缓解。
2.肿胀持续加重,范围扩大。
3.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的畸形或异常活动,可能伴有骨折等严重损伤。
4.受伤肢体感觉麻木、无力,可能损伤了神经。
5.受伤后一周仍无法正常活动。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可能会安排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明确损伤的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