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和肩周炎有什么区别
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方面各有特点,肩袖损伤多因外伤、过度使用或退变致肌腱损伤撕裂,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多种检查诊断,轻时保守治疗,重时手术;肩周炎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机制不明,有疼痛、活动受限等,早期保守治疗,后期严重可手法松解,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肩袖损伤: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组成,肩袖损伤是这些肌腱的损伤或撕裂,多因外伤(如跌倒时上肢外展着地或手持重物,肩关节突然外展上举或扭伤等急性创伤)、反复过度使用肩关节(如棒球、游泳、举重等运动)等导致,退变也是其重要因素,随年龄增长肩袖组织发生退变,弹性和抗损伤能力下降,易发生损伤。
2.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旧称冻结肩,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与肩关节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慢性致伤力有关,也可因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此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也可能诱发肩周炎。
二、临床表现
1.肩袖损伤: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初期疼痛较轻,逐渐加重,可放射至上臂中段,夜间疼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上举、外旋等动作受限为主,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活动肩关节,随损伤程度加重,活动受限愈发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尤以冈上肌等肩袖组成肌肉萎缩较为常见。
2.肩周炎:早期肩部疼痛,疼痛可为钝痛或刀割样痛,昼轻夜重,后期疼痛减轻,但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明显,严重时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均受影响,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肩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三、影像学检查
1.肩袖损伤:X线检查可发现肩袖损伤导致的肩峰下骨赘形成、大结节处骨质硬化或囊性变等间接征象;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形态、厚度及有无撕裂,是常用的筛查手段;磁共振成像(MRI)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能准确显示肩袖肌腱的撕裂部位、范围及程度等。
2.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多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等表现,但对于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肩部疾病。
四、治疗原则
1.肩袖损伤:轻度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肩关节制动(如使用肩带固定)、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冲击波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但需根据损伤具体情况遵医嘱进行;对于损伤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等。
2.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肩部保暖、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画圈运动等)、物理治疗(如热敷、推拿、按摩等),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症状;后期关节粘连严重、功能受限明显者,可考虑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等治疗,但手法松解需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肩袖损伤或肩周炎的发生与退变关系密切,老年人发生肩袖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等摄入,以促进组织修复,同时功能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老年人患肩周炎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防止因锻炼不当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家属可协助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肩部活动。
2.运动员:运动员发生肩袖损伤的风险较高,在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以预防肩袖损伤的发生;如果运动员发生肩袖损伤或肩周炎,在康复过程中要结合运动专项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且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康复不当影响运动生涯。
3.女性:女性患肩周炎相对较多,尤其是50岁左右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单侧肩部受力,如长时间背单肩包等,同时要注意肩部保暖,尤其是在经期、孕期、产期等特殊时期,肩部更容易受寒,增加患肩周炎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女性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