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桡骨远端约3厘米范围,常见病因有外伤(如跌倒、交通事故伤)及年龄性别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及关节功能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和手术(移位明显等情况),康复护理分固定期和拆除固定后,多数预后好,不及时治疗或康复不当可致并发症,中老年人愈合慢、并发症风险高,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正规流程。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约3厘米范围内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桡骨远端参与构成腕关节,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包含关节面、松质骨区域等重要部分。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跌倒受伤: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当摔倒时手掌撑地,暴力上传导致桡骨远端骨折。例如,老年人在行走时不慎滑倒,手掌着地,很容易引发此类骨折。
交通事故伤:在高速行驶的交通事故中,人体受到的冲击力较大,也可能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由于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疏松,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而年轻人群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该部位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可伴有压痛,活动腕关节时疼痛加剧。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损伤,导致局部肿胀,严重时可出现皮下瘀斑。
畸形: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的畸形表现,如“餐叉样”畸形,即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时,手腕部外观形似餐叉;或“枪刺样”畸形,桡骨远端向桡侧移位时呈现类似枪刺的外观。
2.关节功能障碍:腕关节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完成屈伸、旋转等动作,这是由于骨折后局部结构改变,以及疼痛、肿胀等因素影响了关节的正常活动。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情况,如有无畸形、肿胀等;触诊检查压痛部位、骨擦感等,骨擦感是骨折的典型体征之一,即骨折端相互摩擦时产生的感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细节,如关节面是否平整、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患者,可采用手法复位,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复位情况。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移位的骨折,可先采用牵引的方法,如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以缓解肌肉痉挛,矫正骨折端的移位,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且复位困难,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
六、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手指活动:在骨折固定后,应尽早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如握拳、伸指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一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活动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肩部和肘部活动: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肘部的屈伸等活动,有助于保持上肢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腕关节功能锻炼:拆除外固定后,逐渐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可以通过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活动如用力握拳后缓慢伸展手腕等,被动活动可在他人帮助下进行,逐步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力量。康复锻炼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
七、预后情况
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锻炼后,预后较好,可以恢复正常的腕关节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康复不当,可能会出现腕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腕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护理和功能锻炼的规范进行。年轻患者一般预后相对更好,但也需要遵循正规的治疗和康复流程以确保最佳恢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