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什么病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与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及靶向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年轻、老年女性及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相关,如BRCA1和BRCA2基因等。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乳腺癌且携带相关突变基因,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一生患乳腺癌的风险可高达50%-80%。
2.激素因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乳腺组织有刺激作用。月经初潮年龄早(小于12岁)、绝经年龄晚(大于55岁)、未生育或生育晚(大于30岁)等情况,会使女性乳腺组织长期受到雌激素的作用,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另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进而增加患病几率。
3.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肥胖(尤其是绝经后肥胖)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运动少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堆积,而脂肪细胞能分泌雌激素,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乳腺组织易引发癌变。高脂饮食也与乳腺癌发病相关,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会改变体内激素环境等。
二、临床表现
1.乳腺肿块:多数乳腺癌患者是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肿块一般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等,有时只是挤压乳头时才有溢液。
3.乳房皮肤改变:乳腺癌侵犯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4.乳头乳晕异常: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乳头乳晕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进而乳头回缩。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病变,对于40岁以上女性有较好的筛查价值。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层次结构,可发现乳腺的囊性和实性肿块,尤其适合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等情况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敏感性较高,可用于乳腺癌的进一步诊断和分期等,尤其在发现多中心、多灶性病变以及评估保乳手术范围等方面有优势。
2.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
四、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将患侧乳腺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等切除;保乳手术则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同时保留乳房外形,术后需配合放疗等。
2.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也可用于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治疗,缓解症状。
3.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繁殖,可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新辅助化疗)、术后杀灭残留癌细胞(辅助化疗)以及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应用。
4.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阻断雌激素作用或抑制雌激素合成来抑制肿瘤生长。常用药物有他莫昔芬等。
5.靶向治疗:针对乳腺癌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HER-2阳性乳腺癌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且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患乳腺癌时,可能更关注乳房外观和生育功能等。在治疗过程中,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治疗方案,权衡手术对乳房外形的影响以及后续生育等问题。例如保乳手术对于适合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是可行的选择,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后还需密切随访。
2.老年女性:老年乳腺癌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适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激进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考虑局部姑息治疗等。
3.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妊娠期患乳腺癌较为复杂,治疗需要兼顾胎儿和母亲的健康。治疗方案的选择要非常谨慎,需多学科协作(包括乳腺外科、产科、肿瘤科等)。一般来说,妊娠早期发现的乳腺癌多建议终止妊娠并进行乳腺癌治疗;妊娠中晚期发现的乳腺癌,可根据孕周等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