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该怎样治疗
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涵盖多个方面,急救处理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受伤部位,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特定患者使用需谨慎;物理治疗包含热敷、按摩、超声波治疗和电刺激疗法,部分人群治疗时要遵循专业指导;康复训练分为早期活动、力量训练和平衡与协调性训练,特殊患者要控制训练强度;严重肌肉断裂可能需手术修复,高龄及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手术需特殊评估;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者,在治疗、用药、康复训练等方面均有各自特殊注意点。
一、急救处理
1.休息: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尽可能休息受伤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平时活动量较大的人群,更要及时停止相关活动,以免加重拉伤。对于有慢性疾病如关节炎等患者,本身关节和肌肉就相对脆弱,受伤后休息尤为重要。
2.冰敷:在拉伤后的4872小时内,可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老人皮肤较为敏感,冰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裹一层薄毛巾。儿童冰敷时间不宜过长,需有家长密切看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有助于减少肿胀。包扎时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包扎时更要注意松紧度,防止因包扎过紧导致局部缺血。
4.抬高受伤部位: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的上班族,受伤后抬高患肢更利于消肿。孕妇由于身体生理变化,下肢血液循环可能不佳,受伤后抬高受伤部位效果可能更明显。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儿童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年龄和剂量规定,低龄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
2.肌肉松弛剂:对于严重的肌肉拉伤,可使用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药物,帮助放松肌肉。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在拉伤4872小时后,可开始热敷。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热敷温度不宜过高,老人和儿童皮肤耐受性差,要防止烫伤。
2.按摩:专业的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力度要适中,骨质疏松患者按摩时要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骨折。
3.超声波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利于损伤修复。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治疗参数,孕妇和儿童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4.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肌肉,增强肌肉力量和促进恢复。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电子设备的患者不宜使用该疗法。
四、康复训练
1.早期活动:在疼痛和肿胀缓解后,可开始进行轻度的活动,如缓慢的伸展运动。运动员康复训练开始时间要根据拉伤程度严格评估,过早开始可能导致再次损伤。
2.力量训练:逐渐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心血管问题。
3.平衡和协调性训练:有助于恢复肌肉功能和预防再次受伤。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训练时要有家人或康复师陪同,防止摔倒。
五、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肌肉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手术风险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异。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中要特别注意止血问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肌肉拉伤后恢复能力较强,但骨骼和肌肉还在发育中。治疗时要避免过度治疗,尽量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低龄儿童避免使用有潜在副作用的药物。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2.孕妇:孕妇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用药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物理治疗时要注意体位,避免压迫腹部。康复训练要选择适合孕妇的方式,避免剧烈运动。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拉伤后恢复较慢。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导致肌肉痉挛。康复训练要适度,防止因过度训练导致其他损伤。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鼓励。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受伤后容易出现感染,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伤口清洁。高血压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压变化,避免因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