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有区别吗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良性乳腺疾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可触及结节等,影像学可见乳腺组织异常,病理为良性改变,治疗以观察随访等为主,预后好;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多无痛性肿块,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征,病理为恶性改变,治疗综合多种手段,预后与分期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预后较好,晚期也在改善。
一、定义与性质
1.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结构紊乱。主要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得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2.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由于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如BRCA1/2等基因突变增加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饮食、肥胖、未生育或晚育等也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1.乳腺增生:常见症状为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一般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轻度胀痛,有的可较为明显。可触及乳腺结节或增厚的乳腺组织,结节大小不一、质地韧或中等,可呈片状、条索状等,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好。疼痛和结节可随月经周期变化,部分患者症状可能在情绪波动、劳累等情况下加重。
2.乳腺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自查时发现无痛性乳房肿块,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等;腋窝或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区别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乳腺增生在超声下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结构紊乱,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或低回声结节,边界多不清晰。乳腺癌在超声下通常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有钙化灶,纵横比大于1(纵横比=肿块纵径/横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X线摄影(钼靶):乳腺增生在钼靶下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结构紊乱,可能有散在的斑片状或结节状影。乳腺癌在钼靶下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可有细小多形性、针尖样等微钙化,肿块周围可见“毛刺”征等。
磁共振成像(MRI):乳腺增生在MRI上表现为乳腺组织的异常信号改变,多为散在的区域信号不均匀。乳腺癌在MRI上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异常强化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
2.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鉴别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金标准。乳腺增生的病理表现为乳腺导管和小叶的增生、结构紊乱等良性改变。乳腺癌的病理则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有相应表现,如浸润性导管癌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排列,浸润间质;导管内癌可见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基底膜完整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1.乳腺增生:一般以观察随访为主,对于疼痛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饮食)等。部分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他莫昔芬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乳腺癌:治疗方法需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综合决定,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早期乳腺癌通过手术等综合治疗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而晚期乳腺癌则以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
五、预后差异
1.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良性病变,一般不影响寿命,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和规范治疗,症状多可缓解,恶变风险极低,但需要定期复查,监测乳腺情况变化。
2.乳腺癌: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改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更活跃,但也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判断;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会对治疗耐受性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生活方式健康、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往往预后相对较好。



